吃食成為“非遺”,乍看令人費解,如此具象的食材,怎么能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其實,舌尖上的非遺,并不是指送入口的食物本身,而是制作美食的烹飪技藝。安徽省政府近日批準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47 項,包括新入選項目131項、擴展項目16 項。徽州臭鱖魚制作技藝、吳山貢鵝制作技藝、臨泉水晶羊蹄制作技藝等均成功入選。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新入選項目131 項,包括民間文學3 項,傳統音樂11 項,傳統舞蹈4 項,傳統戲劇1 項,曲藝2 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6 項,傳統美術22 項,傳統技藝61 項,傳統醫藥13 項,民俗8 項。其中傳統技藝新入選項目最多,入選項目也最為人們熟悉,包括合肥市長豐縣的吳山貢鵝制作技藝、阜陽市臨泉縣的水晶羊蹄制作技藝,馬鞍山市當涂縣的姑孰菜烹飪技藝,黃山市徽州區的徽州毛豆腐制作技藝,黃山市的徽州臭鱖魚制作技藝等等,看起來美味群集。
擴展項目16 項中包括傳統舞蹈1 項,傳統戲劇1 項,傳統美術6項,傳統技藝5 項,傳統醫藥1 項,民俗2 項。傳統技藝中,綠茶制作技藝“擴容”,六安瓜片、天柱山茶、涇縣蘭香、黃山云霧茶、紫霞貢茶均入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綠茶制作技藝”。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魏鑫鑫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