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第一怪,豆腐長毛上等菜。提起黃山美食,呈坎毛豆腐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道傳統名菜。出生于“豆腐世家”的蔣光明是徽州毛豆腐生產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小時候就在毛豆腐堆里長大,對于他而言,將毛豆腐的傳統制作工藝發揚光大,更像是他與生俱來的使命。從最初的不斷嘗試,到形成制作毛豆腐的獨特工藝,蔣光明的毛豆腐俘獲了眾多食客的味蕾。
蔣光明的毛豆腐長著“蓑衣毛”。
辭去“鐵飯碗”接過“接力棒”
“從太爺爺那一輩開始,我們家就做毛豆腐了,后來,我的爺爺、父親,還有我,都是如此。”蔣光明是徽州毛豆腐生產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是“羅氏毛豆腐”創始人羅秀峰的第五代嫡孫,從兒時有記憶起,他就在毛豆腐堆里玩耍。
那時候,做豆腐是個辛苦又清貧的營生,每天天還沒亮就要起床磨豆子,父親希望蔣光明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后來,蔣光明進入當地的糧食部門,但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他意識到,需要有人從父母手中接過毛豆腐制作工藝的“接力棒”。“那個時候,黃山的旅游發展勢頭很好,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黃山,都想嘗嘗當地的毛豆腐,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因此,2002 年,蔣光明正式離開單位,走上了制作毛豆腐的創業之路。
篩洗、浸泡、磨漿、過濾、壓制、切塊、發酵......每一塊毛豆腐都要經過這些古法工序,才能最終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我們的毛豆腐有規范的尺寸:2.5 厘米×5 厘米,這是有些講究的。”蔣光明說,以前徽商在外經商,帶回來的金磚都是這個尺寸,將毛豆腐做成同樣的尺寸,賦予了其吉祥的寓意。“一般來說,在15℃~25℃的溫度下,大約要經過3~4 天的發酵,溫度越低,發酵的時間就相應延長,這個過程需要人工進行把握。”
祖傳菌種做出獨特“蓑衣毛”
徽州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溫潤氣候,孕育出了毛豆腐這種別具風味的食物。在當地,蔣光明的毛豆腐鮮醇爽口、豆香誘人,外層的毛呈現棕灰色,被稱為“蓑衣毛”,秘訣就在點鹵。
“黃豆泡發磨成豆漿后,要想形成豆腐,關鍵的一步就是點鹵。”蔣光明介紹說,毛豆腐外層的絨毛一般分為棉花毛、鼠毛、兔毛、蓑衣毛等,自家的毛豆腐之所以能夠形成“蓑衣毛”,是因為在點鹵的過程中使用了祖傳的菌種。點鹵之后,待豆腐成型,再進行撒鹽、切塊等步驟,之后就是耐心等待豆腐出毛了。
為了將徽州毛豆腐(呈坎毛豆腐)這一傳統技藝傳承并有所發展,蔣光明和堂姐共同擔起了制作毛豆腐的重任。2015 年成立了呈坎毛豆腐制品廠,2019 年將呈坎毛豆腐制品廠擴大規模,更名為黃山徽州呈坎羅氏豆制品有限公司。今年年初,又新建了一個標準化生產車間。還設立了非遺傳承與保護專項資金,用于制作技藝的培訓、推廣及相關制作物件的收集和相關場所的修繕。
不僅如此,蔣光明還把徽州毛豆腐(呈坎毛豆腐)制作技藝帶入校園,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現場傳習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現場展示、手把手教學等互動方式,讓同學們體驗傳統技藝,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領略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