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黟縣古城區的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是黟縣歷史文化名城占地規模最大,保存歷史遺存最為集中,傳統格局風貌最為完整的一片歷史地段,是名城價值與特色的核心體現。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占地31.36公頃,其范圍大體涵蓋了黟縣明清時期城墻以內的范圍,占明清時期黟縣古城面積的85%。
活態保護,復本古城文化肌理。黟縣始終秉承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的要求,盡可能保存原真生活。對全縣1684處古建筑進行坐標定位、平面圖測繪,形成科學翔實的基礎數據。將古城范圍內48處文保單位、119處不可移動文物、142處歷史建筑全部列入保護目錄,實施掛牌保護。全面收集整理各類保護對象的基礎信息、測繪成果、保護現狀、修繕利用等情況,形成數字化檔案。通過對街區內直街、北街沿街建筑、體量和尺度較大、風貌與街區整體不相協調的商業建筑立面進行整治,突出傳統建筑風貌,展示傳統街巷格局。編制黟縣歷史建筑圖則,更完整和有效保護歷史建筑,確保歷史建筑保護維修的歷史原真性和建筑風貌完整性。
活態改造,復原古城文脈樣貌。以古城保護復興試點為契機,摒棄“造城”舊觀念,牢固“強城”新理念,避免大開發,提倡微更新,實施微改造。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嚴格落實古建筑“一幢一策”,高標準規劃設計,嚴要求審批管理,確保每一條街巷“原貌恢復”、每一幢古建筑“修舊如舊”。通過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北街、直街等一批歷史街巷得到有效恢復,縣衙正堂、環山樓、程氏宅等一批文保單位及時修繕。通過整治恢復橫溝弦的歷史格局與風貌環境,以橫溝弦和橫溝系統為載體,建設起橫溝弦特色商業文化街與水圳景觀休閑廊道。完善“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多渠道投入”的保護機制,以政府為主導成立國有獨資公司,開展市場化運作,完善古城區配套基礎設施。堅持招大引強,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名城微改造,鼓勵民間力量參與古民居的流轉、維修與保護利用,改造、提升古城內居民住房,有序開辦餐飲店、文創點、民宿,有效增加居民收入。圍繞“百村千幢”工程、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等特色抓手,黟縣近年來已投入逾億元政府性資金,先后實施古城區文保單位、歷史建筑修繕及白蟻防治工程等,改善古城基礎設施條件。目前正在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風貌綜合整治項目,進一步保護古城歷史文化街區風貌,提升人居環境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活態利用,復興古城人文活力。打造展示平臺。結合全縣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展示系統平臺建設,以文字、圖片、語音等數字化形式展陳不可移動文物。實施非遺、民俗活動進景區,引入徽堂民俗民藝展示、原照相館主題客棧等7個文創、民俗文化展示項目,主動向游客展示非遺民俗,擴大縣域非遺知名度。完善古民居信息檔案和徽州古建筑譜系建設,利用自媒體及主流媒體等多渠道推廣,展現黟縣“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徽州文化獨特風采。
打造多元業態。依托古城區內古街巷、古建筑、臨水兩岸、街巷肌理等文化遺產元素,融合“商、養、學、閑、情、奇”旅游“新六要素”,打造古城休閑度假旅游新業態,樹立“千年古縣、漫居小城”新形象。目前已有北街21號特色手工藝品、王錫良陶瓷世家藝術館、謝裕大茶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等20個業態項目正式運營。加快推進北街政協書畫院、徽學大講堂等項目建設,進一步活化古城業態。打造新興品牌。接續舉辦元宵燈會、古城年貨節、徽文化交流論壇、寫生藝術季、國際鄉村攝影大展、山地車節、民宿大會等主題活動,吸引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休閑游玩、購物休憩、攝影寫生、文創體驗,持續聚人氣、擴大影響力,彰顯煙火氣、古城味、文化潮、國際范的新形象。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