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檢察院近日發布了6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醫療美容領域違法犯罪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集中揭露的典型犯罪方式,是消費者選擇醫療美容服務時常見的風險隱患。消費者應引起重視,理性選擇醫療美容服務。
“醫療美容”與日常所見的美發等“生活美容”不同。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給出的定義,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可見,醫療美容是一種診療行為,涉及化妝品、藥品和醫療器械等多種產品,與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
作為經濟水平提高、消費升級的重要表現,目前“顏值經濟”已成為消費新熱點。醫療美容行業規模在不斷擴大的同時,醫美投訴糾紛的數量也不在少數。其中,既有產品服務質量問題,也存在虛假宣傳、套路詐騙等行為。有的商家采用互聯網宣傳免費整形,引入小貸平臺制造“整形貸”“美麗貸”,借醫療美容之名實施詐騙行為。在這個騙局中,商家謊稱招募互勉整形案例模特。消費者只需完成每月推薦女性微信好友及發布整形后照片的簡單任務,就可以免費整形。同時,根據約定,消費者還需從指定的金融服務公司貸款,以先行支付整形費用,之后由商家分期返還。可一旦貸款完成,這筆錢就會直接進入不法分子的私囊。此外,還有部分醫療美容機構和醫務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實施醫療美容診療行為時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及有明確規定的診療技術規范,導致發生醫療事故。
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魚龍混雜的各類醫美項目,消費者稍有不慎就容易落入騙局,不但沒有成功美容,反而損失錢財,甚至有毀容風險。違法犯罪行為的危害后果,不應成為消費者追求美麗的代價。針對醫療美容行業存在的亂象問題,預防與化解醫美糾紛,應加強行業監督執法。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聯合發布的《衛生法治藍皮書》提出,醫美糾紛產生的原因可歸納為“三缺”:醫美機構管理規范欠缺、就醫者法律與風險意識缺乏、監管部門監管力度缺位。2022年11月份,市場監管總局等18部門出臺《進一步提高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行動方案(2022—2025年)》,明確提出“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為進一步凈化醫療美容市場,還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健全完善協作機制,確保實現從生產源頭到銷售終端的全鏈條治理。
同時,醫療美容服務有待進一步規范,重在誠信經營,成人之美。部分醫美機構存在內部管理不完善、過分夸大醫美效果、未盡到風險和損害提示義務、虛假承諾等問題。由此,醫療美容行業的經營者一方面應嚴守行業底線、法律紅線;另一方面要向內開刀、主動“整容”,提升醫療美容機構依法執業意識,以高質量醫美服務贏得消費者認可。 (文/李萬祥)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