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用這小丫頭管,她也管不了,找她沒用”。剛到金寨縣古碑鎮宋河村駐村工作時,高曉迪被村民認為只是來“做做樣子”。
當時年僅22歲,在金寨縣交通運輸局(縣海事局)工作的高曉迪,開啟駐村工作時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被村民信任。年紀較輕、不會方言、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經常被村民問“這山里待得住嗎”“你啥時候回去”......
面對質疑和偏見,高曉迪認為,只有幫助村民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才是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走村下戶拉家常,發現問題想辦法,成為高曉迪的工作日常。
今年夏季高溫持續,普遍用水緊張,龍坪組村民劉科付在微信群里反映自家無水,并嚴厲指責村干部不作為,情緒十分激動。高曉迪和其他工作隊隊員便第一時間前往劉科付家中。
經查看發現,劉科付家地勢較高,當地勢低的人家用水量大時,集中供水水壓低無法送到地勢高的人家,就會出現暫時缺水。了解情況之后,高曉迪等人跟他說明了情況,為保證當天用水,及時給他運了水來,同時聯系了地勢低的幾戶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分段用水,大家一起克服眼前的困難,最后達成了一致。
“劉叔,您看您說一聲我們不就來了嗎,沒有一個人說不解決,何必動那么大氣呢?”高曉迪說。
“其實你們來了我氣就消了大半了,我也知道缺水不是因為你們。”劉科付笑道,“但我要不這樣發火,怕你們不來。”
在高曉迪眼里,村民不是不講道理,而是需要一份尊重與關注、一個快速合理的回應。
如今,當初不被信任的小丫頭卻被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個小姑娘,年紀輕輕的,頂著大太陽又是上山下山接水管,又是開著三輪車給五保戶送水,幾天下來人都曬黑了,我們看著都心疼!”龍坪組村民周其榮感嘆道。
除了解決村民們的生活困難,為大家增產增收也是高曉迪的心頭大計。
宋河村山場多耕地少,由于地理位置較偏遠,最適合發展的還是種植業,而種植業中除茶產業、山核桃外,并沒有規模較大、較為成熟的其他產業。
“在多次走村下戶時發現,其實村民們知道發展什么產業合適,那就是種植黃精,而且有的村民還清楚相關的補貼政策。”高曉迪告訴記者,“大家春忙茶,秋收核桃,黃精不是不能種,有種的也少,誰家有精力一下再秋種30畝黃精呢,這么大量,而且村里也沒人弄過這么多,村民們心里直打鼓。”
對此,高曉迪和隊員們提出“抱團取暖、合作共贏、共同致富”的發展思路,將有意向的村民聚集起來采取入股的方式,共同發展30畝以上的成片黃精種植。
老黨員占治瑜興奮地說:“這樣好!這樣大家一起干,又有勁又放心,我那山場能再利用了,你們趕快幫忙聯系人吧!”
“我清楚地記得村民們的眼睛一下就亮了起來”。高曉迪回憶道,這件事充分說明宋河村村民對于發展有自己的認識與想法,也充滿內生動力,只不過需要組織和引導。
駐村的這一年半,高曉迪在了解到村里部分道路年久失修后,她主動向單位領導匯報有關情況,最終爭取項目資金38.3萬元,修復拓寬道路1.5千米。針對宋河村茶葉、土豬肉、山核桃等特色農產品銷售不暢問題,她積極聯系機關單位、愛心企業、大型商超進行幫助,駐村以來累計幫助銷售各類農產品17.3萬元。此外,還成功爭取項目資金350萬元修建宋河茶廠,不僅促進了宋河村茶產業發展質的提升,每年還能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6萬元。
“每個人都有致富向好的心,只是很多時候缺乏好的路子、適合的路子。接下來如何更好地幫助宋河村規劃產業、如何引領村民向美向善向上對我們工作隊來說是最重要的課題。”高曉迪說,“希望我這個‘小丫頭’能變成鄉親們的‘貼心人’。”
青年說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我們在村里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學習宣講,我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鄉村振興部分進行了重點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也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我們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最前線的人員,一定要深刻領會相關精神,做好宣傳推動。對宋河村的耕地、林地要做更深入的調查了解,加大宣傳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帶領宋河村村民應種盡種,加大排查確保不違規用地。要積極學習、主動思考、拓展思路,因地制宜發展宋河村特色產業,拓寬宋河村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強德育引導,充分利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這一平臺,發揮好“五室”作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推進組織建設、人才引進,為鄉村振興積蓄“源頭活水”,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高曉迪
□本報記者黃慧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