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珊珊去年是一直需要我們抱著的,吃飯也需要人喂。但是,今年我們來的時候,看到她已經可以自己吃飯,并且能參與到我們所組織的活動中來了,這些變化令我們感動。我想這可能就是16年來池州學院學子前赴后繼來到岳西縣毛尖山鄉支教的意義所在吧”。
今年是池州學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支教團隊長宋春蘭第二次帶隊前往岳西縣參與支教活動,珊珊是她在去年支教過程中認識的留守兒童,面對珊珊這一年來的成長,宋春蘭心中滿是歡喜。
今年7月初,由池州學院8名大學生志愿者組成的“心岳傳承,扶搖展翅”岳西支教團開啟了為期10天的支教之旅。
據了解,今年是該校岳西支教團來到毛尖山鄉支教的第16個年頭。每年暑期,志愿者們都會來到毛尖山鄉積美留守兒童服務中心開展愛心支教服務,結合自身專業所長幫助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開展豐富有趣的活動,促進孩子們全面發展。
16年來志愿者們走進了數百名留守兒童的家中,將溫暖帶進大山,為毛尖山鄉的鄉村教育貢獻學子的青春力量。
面對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從幼兒園到高中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志愿者們以課本與作業為基礎,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延伸拓展知識點,精心編寫適齡教案,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針對不同重難點開展特色教學,形成教學相長、寓教于樂的良好氛圍。
“不論是講課還是開展活動,我們都在不斷優化與創新,盡我們所能去幫助孩子們成長,這是我們支教的責任”。志愿者程欣然表示,幫助鄉村留守兒童成長是支教活動最大的意義,看見孩子們天真的笑臉,我們總感到溫暖是雙向的。
支教期間,志愿者們開展交通、食品與防溺水安全主題小課堂,將課堂與實際聯合起來,為孩子們上好暑期安全第一課;開展化學實驗小課堂,引導孩子們感受科學的魅力,用心為孩子們上好化學啟蒙課。
志愿者跟孩子們一起做手工
志愿者們正在教孩子們做手工
課堂之外,志愿者們組織進行羽毛球、足球、乒乓球、花樣跳繩與拔河等體育活動,增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讓他們在比賽中感受團隊精神、學會團體合作;開設手工黏土、百變扭扭棒等手工活動,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懷。
宋春蘭告訴記者,與往年相比,她們支教團今年新增了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走進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特色活動。
7月9日,岳西支教團成員帶著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孩子們前往岳西縣桑皮紙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參觀了泡桑皮、灰桑皮、化瓤、淘瓤、撞瓤、打涮、撈紙等主要工序的制作過程,通過動手操作讓孩子們在學習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體驗著勞動的快樂。
“我從小就在岳西長大,年年都會走進大別山烈士陵園,每次看著烈士墓碑上的生平簡介,心中的敬畏油然而生,同時更加堅定了我的理想信念”。志愿者儲艷在7月11日帶著支教團隊走進岳西縣紅色教育基地——大別山烈士陵園與紅軍中央獨立第二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為團隊成員介紹家鄉的紅色文化,弘揚英烈精神。
“池州學院的學生來到毛尖山鄉支教已經16年了 ,每年從學校到學生對支教活動都相當重視,志愿者為孩子們帶來的幫助與溫暖大家都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積美留守兒童服務中心負責人劉磊說,“一批批大學生來到毛尖山鄉,用愛心做好接力與傳承,為留守兒童帶來希望與光明,將專業知識付諸實踐,正如同他們支教團的名字一樣——‘心岳傳承,扶搖展翅’,用支教的實際行動助力山里的孩子們展翅飛翔,勇敢追夢,讓他們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本報記者丁亞東,通訊員袁夢成、高文靖、邵博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