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作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領軍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實現了125萬輛的銷售成績,超過去年全年銷量,再次創造新歷史。那么,奇瑞到底做對了什么,才能如此受市場青睞?我們一起跟隨記者的腳步,去看一看。
本臺記者丁劍
這里是位于蕪湖奇瑞產業園一期的總裝車間,在我身旁,10多條車輛裝配和封裝生產線正在全力運行,加緊趕制燃油車、電動、混動等多種不同類型的車輛,平均一分鐘不到就有一輛新車下線。
正在車間里進行排產規劃的韓必文是奇瑞制造事業部負責人,他告訴記者,最近這段時間,隨著海外訂單的持續增加,1分鐘下線1輛車已經很難滿足目前的出貨要求。
記者:我們的生產壓力主要是在哪?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制造事業部總經理 韓必文:
因為生產壓力主要就在整個從供應鏈到客戶端,現在我們每天大概能做8000輛車,我們要很快每天整個集團要突破10000輛車。
將生產能力從每天8000輛提升至10000輛,對于整車企業來說,牽動的是上萬家上下游供應商。如何穩中求新,提高生產效率?早在2年前,奇瑞就開始與青島卡奧斯合作,打造海行云工業互聯網平臺。
記者:整車車間里面這種隨處可見的移動機器人,都是貫穿了我們整個生產的全過程。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制造事業部總經理 韓必文:
對,我們現在一個車間里有200多臺移動機器人,以前都是靠人工來拖、來拉、來配送物料,整個數字化打通了從供應端到客戶端,這樣供應商可以按照我們的排產序列來生產他的物料,就避免了中間產生很多的庫存。
從一顆螺絲釘到組裝成一輛整車,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可控。但想要在全球汽車產業立足,光靠產量遠遠不夠,如何提高造車技術,并在核心技術上引領行業發展?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了奇瑞汽車工程技術研發總院,負責人高新華給我們看了這樣一張技術進階規劃圖。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奇瑞汽車工程技術研發總院院長 高新華
我們叫作“瑤光2025”(計劃),包括5大技術領域,火星架構、鯤鵬動力、雄獅智艙、大卓智駕和銀河生態,把技術分成三代,量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5年時間內(集團)會給我們1000個億(元)在研發上。
據高新華介紹,這份“瑤光2025”計劃,將指引著奇瑞加速構建“強品牌+大中臺+精后臺”的全球研發體系進階,未來5年,他們將組建300個前沿實驗室,引進和培養超20000名研發人才。
在奇瑞數字化中心,負責人曹尚貴正帶領著無人駕駛研發團隊,對這款即將上市的新車進行輔助駕駛的最后調試,這些團隊成員都是通過蕪湖“紫云英人才計劃”,今年引進到這里的。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產品數字化中心執行總監 曹尚貴
我們實施了國際化的人才戰略,根據我們的發展需要,布局在北美 歐洲,國際化我們有自己的團隊,同時我們在上海、合肥,包括南京,我們自己的研發團隊,整個人才的結構和數量都在快速地發生一些結構化調整。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當前,隨著安徽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帶動效應,整車、動力系統、底盤、車身、內外飾、智能座艙、電子電器等全產業鏈近千家關聯企業在周邊落戶。
今年1-10月份,奇瑞集團累計銷售汽車1,453,550輛,同比增長41.6%。近4個月以來,奇瑞集團已連續跨越15萬、17萬、19萬和20萬的單月銷量新臺階。
奇瑞產品已出口海外80多個國家和地區,連續20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 董事長 尹同躍
奇瑞公司能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安徽在國際上能夠數得著的大品牌、大企業,我們后面只有繼續創新,加大新產品的開發、新技術的投入(力度),我們要繼續站到頭部企業的位置。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