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紅色文藝輕騎兵”成員赴內蒙古與烏蘭牧騎隊員交流學習
2023年6月,“小雨滴”志愿者在翰林社區開展“關愛動物,珍惜生命”主題活動
2022年11月,“小雛菊”志愿者開展日常關愛特殊兒童主題活動
2023年7月,薪火義務支教社“暑期陽光行動組”出發儀式
防守、反擊、搶斷、攔截、進攻......傍晚后的雨水擋不住這個夏天“村BA”的熱情,7月28日,在貴州省修文縣普陀村,數支鄉村籃球代表隊正匯聚球場,一較高下。比賽休息時段,正在當地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的淮北師范大學“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藝術服務團成員登場進行中場表演,動人的琵琶演奏、活潑靈動的舞蹈贏得村民陣陣掌聲,在熱烈的氛圍中,球賽下半場即將啟程。
今年暑假,淮北師范大學“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藝術服務團前往貴州、河北等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地調研鄉村兒童教育狀況,為孩子們開展音樂鑒賞、陶瓷實踐等美育課程,在紅色文化傳承中深刻領悟“藝術服務于人民”的切實追求。
“紅色文藝輕騎兵”以外,淮北師范大學結合“三下鄉”社會實踐、“返家鄉”社會實踐、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等內容,校團委還精心打造多個特色實踐教育品牌。“實踐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抓手”。長期以來,淮北師范大學把深化社會實踐育人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課堂,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義務支教課堂學做“薪”教師
“老師明天我們要學什么呀”“老師我們明天見”......每天的活動結束后,實踐團隊員陪同孩子們走出校門時,總能聽到他們對明天的期待。今年7月,由來自淮北師范大學49名志愿者組成的5支暑期陽光行動組社會實踐團隊,分別前往湖南省和安徽省5所小學開展為期兩周的暑期夏令營支教活動。
淮北師范大學薪火義務支教社作為志愿從事支持鄉村小學教育的大學生公益性社團,自2004年成立以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秉持“投薪加火,為農村教育助燃;瀝膽披肝,幫農家孩子讀書”的宗旨,以興趣教學內容為主,開展暑期夏令營等各類特色社會實踐活動。
出發之前,為了給孩子們帶去專業有效的教學,五支隊伍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反復打磨課程,增強團隊協作力。課堂上,支教隊員開展陽光舞蹈、魅力書法、七巧美工等十余種興趣課程,帶著孩子們在快樂中開闊思維;課后,支教隊員組織開展了讀書分享會、趣味運動會、小小辯論賽等多樣活動。課余時間,支教隊員在當地圍繞留守兒童、鄉村振興等調研課題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形成調研報告。
“每一位孩子都是一顆星星,我們要成為擦亮每一顆星星的人。”支教隊員揚了揚手中寫著感謝話語的紙條,“看,我們的努力有了收獲。”支教隊員們為鄉村小學的孩子帶去了活力課堂,鍛煉了自己的教學技能,更在支教實踐中觸摸到了教育的本質、感悟到了師德的魅力,為日后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投身教育事業埋下了堅定的種子。
“我們既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與文化知識協同發展,同時也通過活動開展提高了我校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校團委書記馬東介紹道。19年來,薪火義務支教社堅持立足淮北、面向安徽、服務全國。迄今為止,薪火義務支教社已經先后在39所小學留下足跡,上萬名大學生投入到支教的行列,授課達6.5萬多課時,近2.7萬名農家孩子受益。
如今,在校團委的指導下,薪火義務支教社成為學校“師范特色+志愿實踐”的品牌項目,已經成為皖北地區成員最多、活動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公益性學生社團之一。作為一所師范類院校,淮北師大一直以培養具有高尚師德、突出技能的優秀師范生為己任,這方支教講臺為淮北師大學子提供了真實課堂的觸感和了解教育現狀的體驗。
把“紅色文藝”跳進田間地頭
10月21日,共青團中央“圓夢工程”項目服務農村未成年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展示交流會在湖南省舉行,淮北師范大學“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藝術服務團志愿服務隊作為受邀代表參加為期兩天的項目展示和經驗分享。
淮北師范大學“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藝術服務團致力于為基層鄉村、群團、社區、學校、軍營、工地等送去美的藝術,傳播高雅藝術、紅色藝術和審美普及,提升廣大群眾的審美素養。同時,團隊踐行實踐育人的教育思想,將美育融入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極踐行“藝術+思政”的育人理念,以“文藝演出+藝術支教+文化調研”的模式創新開展美育實踐,讓生活之大美孕育出優秀的文藝工作者。
在村民廣場、建筑工地上,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師生們褪去華麗的舞臺裝飾,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最“接地氣”的文藝演出。“老鄉們對你的需要是真的,對你的肯定和喝彩也是真的。”2020級舞蹈學專業學生程珂是現任文化藝術服務團的隊長,當被問及三年來在藝術團得到的最大收獲時,她脫口而出,“圍在你四周的老百姓的喝彩與掌聲。”藝術的生命和源泉在于生活,藝術工作者只有融入生活、深入基層,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才能有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
服務團通過基層文藝演出、慰問扶貧干部,關愛留守兒童等社會實踐,讓文藝從課堂走入基層群眾當中,以紅色資源為依托,積極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用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藝搶占思想文化宣傳陣地,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每逢重大活動,“紅色文藝輕騎兵”文化藝術服務團積極參與演出,通過高質量的文藝演出,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傳承紅色文化基因,以塑造美好心靈為宗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目標的融合。
“我特別喜歡老師教我們的舞蹈課。之前,我只是在電視上看見別人跳。現在在舞臺上,我覺得自己就像是最閃亮的星星。”今年暑期,在普陀村為期三天的志愿服務活動結束之際,服務團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篝火晚會,為鄉村孩子提供了才藝展示的舞臺,演出之后,王世杰開心地說。看著他眼里閃爍的光芒,隊員們看到了鄉村孩子們對藝術的渴望,也認識到美育教育在鄉村孩子成長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雨滴灑甘霖 雛菊香百里
“我愿化作小雨一滴,在希望的田野上灑下甘霖。我愿將最美的時光獻給孩子,用愛傳遞濃濃暖意”。“小雨滴”志愿服務義務支教社成員楊雅維在自己的支教工作手冊的扉頁中這樣寫道。7月,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小雨滴”志愿服務義務支教社之“雨潤鄉間,馨香百善”隊的五名學生前往淮北市百善鎮前營村前營小學開展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在項目培育上謀創新,提升服務能力,優化志愿服務激勵機制,鼓勵引導更多青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淮北師范大學團委多措并舉,不斷完善青年志愿服務制度與工作體系。“小雨滴”志愿服務義務支教社和“小雛菊”志愿服務隊是淮北師大突出的志愿服務團體,分別來自外國語學院和教育學院,將專業優勢與志愿服務相結合,面對留守兒童、特殊兒童等不同群體,成為大學生服務地方的典型實踐平臺。
“小雨滴”志愿服務義務支教社已服務淮北市社區滿10年,該支教社廣泛開展特色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雨滴潤書芽”“雨滴傳語諦”“雨滴映支教”“雨滴話傳承”等四大板塊,發揚細雨潤物無聲的精神,志愿服務農村基礎教育,參與各項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傳播正能量,是淮北師范大學實踐育人工作創新的典型案例。
“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我們本著‘小就小了,彎就彎了,朵朵花兒開’的特殊教育理念,籌建了‘小雛菊’志愿服務隊,為淮北市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與康復服務,用專業所學踐行奉獻教育的初心。”2017年9月,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依托學前教育專業和特殊教育專業,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籌建面向特殊兒童及其家長的非營利性質社會服務平臺“小雛菊”志愿服務隊。
“小雛菊”志愿服務隊充分利用學校特殊教育實驗樓等優勢資源和硬件條件,調動特殊教育和學前教育學生參與其中,將社會服務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在一起。服務隊成立5年來一直持續為淮北市特殊兒童提供教育康復服務,3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服務隊常年登記在冊的志愿者有200人左右,至今已為特殊兒童開展了7學期教育康復服務,每學期服務的特殊兒童約有20名,每周末均為特殊兒童開展教育康復服務,總服務量高達2400人次,將近70名特殊兒童及其家庭受益。
(記者沈思佳采寫)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