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修成老師的《我們與學校一起成長》(《光慈文學》2022-6-14號)和劉慧萍同學的《在實踐中歷練成長》(《光慈文學》2022-05-07號)兩篇文章都圍繞著成長這個主題展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被大家親切的稱作“成長姊妹篇”。很多讀者不知道的是,姊妹篇的倆位作者竟是師生關系。作為從教36年的教師,儲老師特別強調學生的“成長”教育。這從儲老師給他學生劉瑞鴻同學的習作集《文字見證我成長 》的命名以及他為該書所作的序言《與文字一起成長》(《光慈文學》2021-08-20號)亦可見一斑。本文試圖從學生的成長環境、成長方式和成長目標三個方面對這兩篇文章作出比較閱讀分析。
從成長環境上看,儲老師的《我們與學校一起成長》主要講述了在學校這個環境中,學生與學校一起成長的過程。學校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平臺,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為學校帶來活力和創新。這種成長環境具有相對穩定和系統規劃的特點,學校作為成長的主陣地,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機會。文中儲老師鼓勵同學們道:“只要看到你們自身和我們學校的優勢,重新找回自信,你們就一定能用理想的帆,啟程遠航,直達彼岸;用意志的劍,披荊斬棘,勇攀高峰。”
而劉慧萍同學的《在實踐中歷練成長》則強調了在實際工作中鍛煉成長的重要性。這種成長環境具有實踐性和挑戰性的特點,強調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能力。作者深有感觸的寫道:“正式上崗邁入社會,開始了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每天和其他社招員工一樣按時上下班。從學校到社會大環境的轉變,身邊接觸的人也完全換了角色:老師換成了老板,同學變成了同事。人與人相處的規則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凡事得謹慎小心,否則隨時都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而承擔嚴重的后果......好在,有班主任儲老師的耐心開導,我們絕大多數同學都能較快的適應新的環境并能很好的進入角色?!?/p>
從成長方式上來看,儲老師的文章中,成長方式主要表現為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學生不斷吸收新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與學校一起成長。這種成長方式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儲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訴大家:“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對我們個體而言,無可選擇,便無可挑剔。未來唯一能決定我們高度的只有我們的態度?!?/p>
劉慧萍同學的文章中,成長方式則表現為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經驗。通過實際工作和生活的經歷,鍛煉自己的能力,實現自我提升。這種成長方式更注重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作者懷著初戰小成的喜悅寫道:“我因為工作認真,業務熟練,三月初被調整到帶教組從事帶教工作......這次實習讓我們拓展了視野,增長了才干,為自己以后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p>
最后從成長目標方面分析,儲老師的文章中,成長目標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通過在學校的學習,學生不斷成長,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儲老師寫道:“在這里,你們不僅學習文化基礎知識,掌握職業基本技能, 最為重要的,還將養成文明禮儀和遵規守紀這些做人的好習慣。”這也說明,儲老師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體系。這就是,第一要幫助學生養成文明禮儀、遵規守紀的好習慣,第二,教育學生要學好文化基礎知識,第三,鼓勵學生學好專業課,掌握一門基本的職業技能。
劉慧萍同學的文章中,成長目標則表現為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實現自我價值。通過實踐鍛煉,提升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斷努力。文中,劉慧萍同學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坦誠的跟各位師弟師妹說:“聽老師話,做金職人,將來成長為合格的員工,才有可能成長為光榮的大國工匠。”
儲老師的《我們與學校一起成長》和劉慧萍同學的《在實踐中歷練成長》兩篇文章都關注成長這一主題,但側重點各有不同。儲老師的文章強調學校教育在成長中的作用,而劉慧萍同學的文章則強調實踐在成長中的重要性,這兩種成長方式各有特點。當然,這兩種成長方式也是相互銜接的,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皖西學院教授 馬育良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