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800多年前,宋代詞人辛棄疾題寫《青玉案·元夕》,形容元宵夜的彩燈,舞動魚形、龍形,如魚龍鬧海一樣。
如今,這首詞被當代人再度引用,用來描繪徽州汪滿田村元宵節嬉魚燈會的熱鬧景象。
近年來,這條具有濃郁徽州元素的“魚”,游出小山村,游進街頭巷尾,游進了人們的生活。各社交媒體平臺關于汪滿田村魚燈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引得無數網友想去一探究竟。
也許有人會問,在中國,北有夢幻的“哈爾濱冰燈”、絢麗的“北京燈彩”,南有魔幻的“自貢燈會”、浪漫的“豫園燈會”......安徽的這條魚燈,究竟有多神奇,能夠在中國的花燈江湖里獨樹一幟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務必去一趟黃山,就找到了答案。
01
起源:源于徽州古村落,獨有的文化記憶
魚燈的家鄉,位于黃山市歙縣的溪頭鎮汪滿田村,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古村落。
在徽州眾多的古村落中,汪滿田村名氣不大。2023年春節前,一盞魚燈在熱門游戲《原神》短片中驚艷亮相,“游子千里,燈燃家在”的故事,燃起了無數游子對團圓的期許。緊接著,安徽師范大學表演的《非遺魚燈》走進央視《2023中國詩詞大會》,讓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來自這個古村落的非遺項目——嬉魚燈。
汪滿田村全貌 圖片/潘禎祥
此后,汪滿田和嬉魚燈一起,成為徽州的文化符號之一。
汪滿田的魚燈,之所以能成就今日,有特殊的歷史、地理、文化等原因促成。
據記載,汪滿田的嬉魚燈從明朝建立時開始出現,到清光緒初期達到鼎盛。傳說是為“以水克火”,希望村子遠離火災,便興起了扎魚燈、鬧燈會的民俗。
其一,位于深山里的古村落,無論生產還是生活,水資源都十分重要,魚便成了水的象征。其二,汪滿田村處于大山深處,交通閉塞,村民只能守在家里,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保證魚燈會的興盛。因此,汪滿田每家每戶都傳承著扎魚燈的手藝,還會相互比拼,比誰家的魚燈大,誰家的魚燈更好看。
汪滿田村元宵燈會延續了600年 圖片/潘禎祥
久而久之,魚燈越扎越大,越扎越精致,元宵燈會越鬧越隆重。自娛自樂的嬉魚燈,因村坊大,陸續分為祠堂、田街、里村、柏枝園、上六家六個魚會,每個魚會都有一條頗為壯觀的,長約四五米,高約三米的大魚及兩三條神氣活現的小魚。
每到元宵燈會,總祠堂前面鑼鼓喧天,各路魚燈前來匯合,然后列隊一個祠堂一個祠堂地嬉游。正月十六晚上是最高潮,魚燈隊還要上山,祭拜汪氏始祖墓。波瀾壯闊而帶神奇色彩場面,令人流連忘返。獨有的魚燈會,也成了徽州一景,成為獨有的文化記憶。
汪滿田魚燈,承載著徽州人獨特的宗祠文化,祖祖輩輩,世代延傳,是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的一枚活化石。
02
傳承:年輕人挑大梁,讓魚燈文化生生不息
古老的非遺,如何煥發出新的活力?傳承了600年的汪滿田嬉魚燈被完好地傳承至今,離不開獨特的傳承方式。
一般來說,舉辦大型的民俗活動會讓有經驗的中老年人把舵,而汪滿田卻讓青少年出來“挑大梁”。每年大年初三過后,各魚會經推選一名15至28歲左右的青少年為負責人,當地稱“魚頭”,負責本會嬉魚的各項事務。
給年輕人搭建平臺,賦予他們成就的機會,才會激發年輕人的興趣,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年輕人腦海里深深扎根。
正因如此,勤勞向上的汪滿田人,走出大山后,無論杰出還是平凡,每年歲末都要回來和家人過大年,參與一年一度盛大的民俗活動,也使得汪滿田魚燈文化生生不息。
嬉鬧了600年的魚燈煥發新生 圖片/施亞磊
近些年,天南海北返鄉過年的90后、00后開始挑大梁,當地人根據村民組劃分出六家魚會,每家魚會推選出統籌事務的年輕人被稱作“魚頭”。他們為活動奔走籌措經費、上山砍竹扎制魚燈、用肩膀撐扛魚燈,這群年輕人組織全村老少,撐起一臺臺年俗大戲。
每當元宵節燈會之時,一條條璀璨的“魚”,沿河兩岸游來游去,燈光河水相映,觀人如山如海。
堅守和傳承,讓汪滿田魚燈嬉鬧了600年,一群人數百年來堅若磐石般地守望,孜孜不倦地憧憬著,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依舊演繹著生動的徽州歷史,帶來滿滿的心意和感動,這一幅熱鬧的元宵民俗文化畫卷,年年都在汪滿田村點亮。
而今,美好的山村,魚燈的耀眼,讓這一非遺文化,喚醒了游子的鄉愁,同時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03
發展:小魚燈大產業,照亮村民幸福生活的道路
如今,這條“魚”不僅照亮了回家的路,還照亮了小山村未來的發展之路。
2021年,汪滿田村把建于70年代的大會堂翻修一新,變成了寬敞明亮的魚燈工坊,傳承600多年的魚燈,名副其實地登上鄉村振興的舞臺,并向產業化轉型。
魚燈作為鄉村振興的一項重點產業,汪滿田人不僅提升制作工藝,還組建了魚燈專業表演隊伍,赴上海、寧波、海寧、南京等城市,開展藝術交流演出,成為當地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游客走進汪滿田村,感受非遺魚燈魅力 歙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3年,汪滿田嬉魚燈活動再度掀起高潮,超過2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涌進汪滿田,近距離感受傳統古村落和非遺文化魅力,村民們制作的600多條小魚燈被搶購一空,銷售額達24萬元。
與此同時,農戶的茶葉、香榧等土特產也成了游客的搶手貨,不少省外游客感嘆:“如果不是魚燈,我們也不知道汪滿田,更不知道汪滿田還有這么好的土特產。”
魚燈產業給村民生活帶來“甜頭” 歙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小魚燈,大產業;小山村,大未來。魚燈著實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增加了新“甜頭”。
2022年,“汪滿田魚燈”晉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溪頭鎮也因此獲評“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近兩年,媒體紛紛在元宵節期間前來報道魚燈表演盛況,通過互聯網與社交媒體宣傳,隨著魚燈的知名度不斷攀升,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忙了。
2024年元旦期間,4支魚燈巡游隊分赴成都、合肥、衢州、張家港演出;1月下旬,合肥、嘉興的魚燈巡游訂單簽訂完成;海口、溫州、重慶等地訂單陸續洽談中......
與“魚燈”一同走出大山的,還有二十多款魚燈文創產品,汪滿田人在產業致富路上越走越寬廣,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這盞“魚燈”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照亮汪滿田人闊步前行。
一條“魚”從明朝游到今天,穿越600年的時光,必將在未來的美好生活中,翻騰出更大的水花。
| 文字:黃娜娜
| 視頻:李曉露 葉秋盈
| 海報:周紀萌
| 編輯:楊艷紅
| 出品:安徽新媒體集團徽風皖韻工作室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