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農歷正月十四),當天晚上,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將舉辦元宵非遺民俗節,有上十個傳統民俗節目在屯溪三江口的屯溪老街、屯溪河街、黎陽老街精彩舞動。其中,包括屯溪舞龍、黎陽仗鼓、新江板龍、徽州目連戲、紫阜高蹺、舞和合、旱船蚌殼舞、隆阜抬閣、新安魚燈等。
巡游路線:屯溪老街照壁——三馬路——二馬路——河街——老大橋——黎陽老街(老街照壁廣場、老街西入口廣場、黎陽老街牌坊廣場進行定點表演,各隊伍間隔5米)。
屯溪舞龍 :屯溪舞龍是屯溪傳統民俗之一。舞龍時,一人手拿"寶珠",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整條龍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各種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戲,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2006年屯溪舞龍列入黃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次表演的八條舞龍隊伍由屯溪區各鎮、街道組建。
黎陽仗鼓:黎陽仗鼓作為一種民俗表演節目,演員眾多,場面壯觀。在街巷行進時,五色蜈蚣旗、三角旗和黃羅傘向前開道,獵獵如林;鼓手以踏步、弓步、前步、后步等多種步伐交替行走,英姿豪邁。在廣場表演時,則增加圓場、跳躍等技巧,并不斷變化隊形,動作整齊劃一,表演神形并茂。整個過程,雄壯威武的鼓點,和緩時如春雷陣陣,急促時似驚濤拍岸。與此同時,高亢的嗩吶與悠揚的曲笛共同奏響,雄渾鏗鏘的節奏與簡潔明麗的曲調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既振奮觀眾的精神,給人以美的享受。2012年列入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新江板龍:新江板龍是屯溪新江村的傳統民俗活動,起源于清朝年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相傳那時新江村,每年的中秋、春節都會組織舞板龍,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據《屯溪地方志》記載,“板龍”顧名思義,接板成龍,每塊板長約六尺,寬約八寸,上面安放彩繪好的龍身,內有3支紅燭。舊時舞板龍,常以一族或一村為單位,龍的長度則以族、村中男性居民的多少來決定,俗稱“一丁一板”。板龍,舊時在奕棋水碓巷、新潭的資口亭、屯溪的河街等地很盛行,以新江村最為著名,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有游到屯溪老街的習俗。
新江板龍集書法、繪畫、剪紙、竹編、扎制藝術為一身,充分展示徽州地區多樣的民間技藝,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
徽州目連戲:目連戲被稱為“百戲之祖”、“中國戲曲活化石”,以“演出目連救母故事為主”而得名。它“以善為根本,孝為核心”,兼具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之精義,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宗教、民俗和戲劇史、通俗文學史以及戲曲表演藝術的珍貴資料。
紫阜高蹺:紫阜高蹺是當地非常盛行的一種民間傳統民俗。高蹺用1至3尺長的條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將雙腳分別綁在木棍上,化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逗舞,由樂器伴奏,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每到農閑時節,村里的高蹺會在腰鼓、小鐋鑼、大小釵的打擊樂中穿街而過,形成了一道獨特的傳統文化景觀。這次紫阜高蹺表演的是徽商榮歸故里片段,再現當年徽商鼎盛景象。
舞和合:奕棋鎮有舞和合的傳統習俗。每逢占川二八廟會時,占川人便會將村中孩童組織起來,給他們戴上“和”“合”二圣的大頭面具,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圓盒,盒中飛出五只蝙蝠。他們相親相愛,笑容滿面,十分惹人喜愛。人們借此來祝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婚姻和合,壽長年豐。
旱船蚌殼舞:少女舞動與身高相等的篾制蚌殼,俗稱“蚌殼精”。一男子裝扮成打漁翁,身背魚簍,手持道具。蚌精手握蚌殼外沿,隨著舞步一張一合,在老漁翁的引逗下,邊舞邊行,走著不斷變化的隊形,不時做出詼諧、滑稽的動作;漁家女在船中碎步行進,如同行船于水上。旱船蚌殼舞樂曲旋律流暢、節奏歡快,舞姿優美,邊歌邊舞,雅趣十足。
隆阜抬閣:抬閣又叫“臺角”,屯溪方言“角”、“閣”同音,“角”即是戲劇里的人物角色,“抬閣”即為抬著的小戲樓。隆阜抬閣戲,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藝術造型比較特殊,有自己的架上造型設計特色,架上小演員的美麗畫妝和手中道具的簡單演示動作,使觀眾弄不清架上小演員是木偶還是真人,令人眼花繚亂。
兗溪舞麒麟:舞麒麟在徽州歷史上是非常盛行的一種民間民俗傳統舞蹈。流傳在陽湖鎮兗溪村一帶的麒麟舞也稱為“武”麒麟,其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 羊蹄、牛尾”。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 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逢年過節村民舞起麒麟, 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嚴州蝦燈舞: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嚴州蝦燈”,是古嚴州(今建德市梅城鎮)人民創造的一種極富地域特色的男子燈彩群舞,當地人俗稱“蝦公燈”。制作取材自然,竹根扎蝦頭,竹梢作蝦尾,中間捆扎竹篾圈,以線相連作蝦身。蝦身下前后各按木質手柄,以便擎舞。蝦燈有大中小之分,舞動時躬旋有力,進退自如,既有大開大合、充滿陽剛的雄奇力量展現,又有騰挪蹦竄、活潑逗趣的仿生表演,動作舒展強健。
新安魚燈:“新安魚燈”是徽州傳統民俗舞蹈,魚燈呈鯉魚狀,用竹篾綁扎,表面由彩色棉布繪制而成,分魚頭、魚身、魚尾,三節可靈活轉動。舞魚燈每人一魚,套路有“鯉魚擺尾”、“雙魚爭食”、“鯉魚戲水”、“魚躍龍門”等;表演隊變化有方陣、一字長蛇陣等。魚燈夜舞唱歡歌,穿梭在巷弄嬉戲巡游起舞。寓意著年年有魚,幸福美滿。
主辦方提示:請文明觀演,以免人員過度擁擠而發生踩踏。嚴禁攀爬樹木、在樓頂滯留聚集觀看,不要倚靠護欄、橋欄,防止墜落。請家人照看好老人、兒童,防止走失;保管好隨身攜帶物品,防止物品遺失。活動結束后,觀看人員有序離開,不要奔跑、擁擠、推搡。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