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28日消息(記者王晶)今年全國兩會在即,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辦公廳主任呂國泉提交了一份《關于保障勞動者離線休息權的提案》。
28日,呂國泉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表示,網絡時代數字信息技術使勞動突破了時空界限,提供了靈活的工作方式,但也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一些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進工作群,下班時間依然可以通過微信等方式安排工作,勞動者“休而不息”、“人在曹營心在漢”,休息權、隱私權得不到保障。因此,他建議,在勞動法立法層面引入離線休息權,提高企業隱形加班違法成本。
“時刻在線”讓勞動者困在工作系統中
呂國泉解釋道,離線休息權指勞動者在法定或約定工作時間之外,拒絕通過數字工具進行工作聯絡或處理工作事宜的權利。2016年法國在勞動法典中提出了離線權,即“斷開工作網絡連接從而不接受雇主指示和提供工作的權利”。
呂國泉在提案中提到,數字信息技術讓隱形加班日益常態化,成為“無償加班”。某家人力資源服務商發布《職場人加班現狀調查報告2022》顯示,84.7%職場人在下班后仍會關注工作相關信息,40.5%職場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補償。也有媒體調查顯示,62.9%的人經歷過隱形加班,偶爾的也有28.8%。
呂國泉稱,“時刻在線”讓勞動者困在工作系統中,身心健康受到影響。有的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24小時在線,有的勞動者下班后因未及時回復信息,或沒有打卡、線上開會、點贊轉發等遭到批評、罰款甚至被開除。隱形加班存在法律上舉證和認定困難,一定程度助長了“指尖上的形式主義”。
在勞動法立法層面引入離線休息權
呂國泉表示,保障勞動者離線休息權,是數字時代勞動形態變化中維護勞動者休息權、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是提升勞動者生活品質、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的應有之義。“加強頂層設計,在勞動法立法層面引入離線休息權。”呂國泉說。
呂國泉在提案中提到,2023年5月,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結一起勞動爭議案件中,認定勞動者長期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以外通過微信等工作屬于加班,用人單位應支付加班費。在2024年1月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回應網絡時代隱形加班現象,將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實質性勞動認定為加班。國家層面應確立保護離線休息權的法律規定,為勞動者維權提供法律支撐。
呂國泉建議,修訂標準工時,對線上加班和工時補償作出明確界定。加大數字經濟背景下工資、工時、休息、休假等方面勞動基準制度研究規范,將工時基準保障納入勞動保障機制。厘定線上線下工作時間邊界,針對依托網絡工作時間不固定、工作強度大的崗位作出工作時限的制度性安排。
同時,將當前以工資為重點的集體協商拓展為包括工時等勞動基準在內的綜合性集體協商機制,綜合考慮線上加班頻率、時長、工資標準、工作內容等因素酌情認定加班費。指導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列入界定、補償離線休息權的條款,約定線上加班補償標準。
提高用人單位隱形加班違法成本
呂國泉建議,加大監管力度,對用人單位隱形加班行為,執法部門要加大監管和懲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健全維權機制,讓勞動者在面對不合理無償加班時有維權渠道。紀檢監察等部門監督政務應用程序、政務公眾賬號,防止工作群組強制使用、過度留痕、濫用排名等“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現象,為基層干部和一線勞動者松綁減負。
此外,引導用人單位履行社會責任,維護勞動者身心健康。督促用人單位嚴格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合理安排工作定額和休息時間,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