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團委書記 高貴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一重要論述,不僅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基本路徑,也為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陣地,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大學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大學人才培養工作首先必須搞清的根本問題。我們要努力培養具有中國風骨、中國氣度、中國精神的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要努力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高度自信的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要努力培養自覺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大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對廣大青年的政治引領,引導廣大青年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聽黨話、跟黨走。”新時代大學生不斷追求自身的成長進步,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各種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來堅定他們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使他們對現實問題能夠冷靜分析,對大是大非有明確判斷,對事物發展有正確態度,始終與黨和人民同向同行。然而,如果對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沒有自信,何談與黨和人民同向同行呢?
大學文化絕不能簡單理解為大學校園文化。大學校園文化有很多外在呈現的表現形式,而大學文化卻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需要手口相傳的堅定,需要潤澤人心的堅守,大學文化不應該隨波逐流,不應該朝三暮四,更不應該見異思遷。當前,各種紛繁蕪雜的錯誤思潮對大學生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讓一些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道德準則發生了偏移;網絡上大行其道的各種心靈雞湯甚至顛覆了大學生固有的傳統認知;一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借助線上線下各種平臺,為大學生“傳經布道”,很多時候卻讓大學生變得越來越浮躁和功利;一些人盲目片面地鼓勵大學生要努力提升社會化水平,其實反而誘導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不安心圖書館和實驗室,熱衷所謂的實踐活動卻荒廢了本職的學業。這些問題,不僅會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消極影響,也會給大學文化建設帶來困擾和阻力。我們要牢記并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年輕人在學校這一步很重要,現在還是心無旁騖,學得文武藝,報得我們13億人民,報得我們的中華民族、我們的國家,一定扎扎實實地學習,學知識、學做人,然后走向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們要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機融入大學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進文化育人工作,用先進文化、優秀文化浸潤大學生的心靈深處、夯實大學生的信仰基石、搭建大學生的成長之梯。沒有文化育人的工作,沒有文化自信的成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大學文化建設,要充分把握大學的特點,既要彰顯朝氣活潑性和群眾參與性,更要凸顯思想教育性和政治引領性。我們要努力引導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革命文化、信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讓大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充滿自豪感,讓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充滿自豪感,讓大學生對黨領導人民百余年奮斗史和輝煌成就充滿自豪感,讓大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自豪感,以夯實大學生思想基礎為前提,激發高校人才培養新動能新活力,真正實現大學的育人功能,引導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