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陰翳,草木葳蕤。宣城市宣州區寒亭鎮思鸞養殖農場,一路上,雞叫鳥鳴不絕于耳。地上,黑雞、黃雞、花雞有的你追我趕,有的悠閑漫步,有的低頭啄食,好不熱鬧。
“直播間的哥哥姐姐們,今天下單,明天就能發貨。下方小黃車,1號鏈接是老母雞,2號土公雞,3號是土雞蛋......”養殖大棚里,農場負責人、退役軍人胡冬水正在進行一場直播帶貨。直播結束后,他和助手們忙得滿頭大汗。歇息的間隙,才和記者攀談起來。
胡冬水,四十開外,黝黑的臉龐,洪亮的聲音,個頭不高,但渾身上下透著股機靈勁。“我退役后,剛開始在上海那邊服裝廠打工,經過多年積累,后來自己也開了一家服裝廠,本來效益一直不錯,直到2019年遇到疫情,服裝廠的生意每況愈下,最終還是關門倒閉。那段時間真的很迷茫,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說起第一次創業失敗的經歷,胡冬水減慢了語速,語氣透出一絲無奈。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我看到了商機,我決定轉型做直播帶貨。剛開始就是賣一些服裝鞋帽,就這樣經過3年努力和沉淀,積累了幾十萬粉絲和一些經驗。”胡冬水說,當時他想著回家創業,接過父親養雞場的攤子,這樣既能照顧父母,也能為家鄉產業發展助力。于是,2022年他回到家鄉開始了第二次創業。
剛開始創業胡冬水遇到了很多困難。父親三年沒有養殖,原來的雞舍已經不能再用了,必須要重新改建,投入資金要好幾十萬。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積蓄,還跟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才把養雞場改建好。后來雞苗長到一個多月的時候,很多小雞生了病,一天都死掉了300多只,看著辛辛苦苦養的雞苗死了這么多,他心情非常沉重,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干養雞的材料,“好在父親直接從家里住到了雞場,手把手教我,我才慢慢地掌握了技術。”
“目前公司的經營已經慢慢走上了正軌,2個養殖場有5萬多只成品雞。同時我們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與附近的其他56家養殖戶合作,對外聯系客戶,聯系訂單,然后由農戶代養、訂單養殖。”胡冬水笑著說,目前他的養雞場已經形成了對外批發活雞、電商代發貨的經營模式,年銷售成品雞約20萬只。
談及未來發展,胡冬水信心滿滿:“接下來我想拓展經營范圍,延伸產業鏈,把我們雞做成成品雞,目前已經申請注冊了‘味思鸞’品牌,期望能把公司規模擴大3倍以上,合作農戶增加到100戶以上,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創業,以目前江浙滬皖市場為基礎,把皖南土雞推廣到全國市場。”(李偉 張妍)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