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長紅紙、數種刻刀、兩個月、百余人接力......每至周三下午公休和周六日空閑時間,走進安慶師范大學剪紙俱樂部,總能看見學生們分坐兩側,用刻刀精細雕刻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幕幕偉大發展成就圖案。
自今年3月份起,該校剪紙俱樂部的學員們便著手策劃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獻禮作品。“選取怎樣的標志性圖案?”“如何將成就展現得更生動?”“以何種技法才能雕刻出流暢的圖案?”......選題確立后,俱樂部學員們在指導老師曹英杰的指導下對設計稿反復修改6次,按照時間線將新中國成立史上的大事件一一呈現。
設計定稿后,百余名成員齊心協力進行“接力”創作。起稿、剪刻、揭離、粘裱......選題敲定后的一個半月里,成員們結合所長分工作業,用嚴謹仔細的“流水線”工程推進剪紙各環節落實。10米紅紙平鋪在長桌前,成員們兩兩對坐,手握刻刀在紅紙間不斷“穿梭”,光影翻轉下描繪出一幅幅壯麗畫卷。
累計三周的制作時間里,百余名學子“輪番上陣”,在師生的齊心努力下共同創作出了一幅長10米、寬0.7米的巨幅剪紙作品。該幅剪紙以大紅色為底色,按照時間線脈絡依次呈現出自開國大典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期間的15件大事,圖中人物服裝、環境底紋、生活物品皆取材于對應時代的真實參照,描刻了祖國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剪紙不僅需要我們掌握技法,更需要我們投入感情去完成。”制作人之一、地理科學專業2022(2)班的賈曉婉說:“我一直以來都很關注航天事業的發展,在雕刻這部分內容時十分自豪,仿佛親眼見證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變遷。”她表示,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七號,從首次太空飛行到長期駐守空間站,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突破,這一偉大成就離不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
6月5日,該幅作品于學校湖畔藝術節展出,吸引了眾多師生圍觀。講解員、金融工程專業陶因班的李飛燕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切入口,將剪紙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希望學生們透過藝術化的剪紙作品,在剪刻和欣賞中進一步感受中國的發展脈搏。”學校美育發展研究中心教師方澤宇表示,紅色主題剪紙活動是俱樂部的品牌項目,也是學校美育成果的一次精彩呈現。未來,學校將繼續發揮美育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
(通訊員 馬雨揚 李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