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大學龍河校區腹地,潛藏著一片嫻靜的秘境——鵝池,它既是校園景色中一抹不可多得的亮色,也成為了安大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紐帶。鵝池猶如歷史的鏡像,不僅映現著安徽大學的滄桑巨變,也默默記錄下每個安大人心緒的起伏波動。多年前在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期間,我與此地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今每每相遇,心中總是涌動著別樣的情愫與感慨。
鵝池水面猶如一碧綠翡翠,巧妙地點綴于青石板路徑之隙。晨曦透枝而下,輕拂鵝池波面,那熠熠波光,常令人內心歡愉涌動。恰如古人言:“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冰Z池之水,借風之輕拂更添生機勃勃;憑光之映照,愈顯澄澈透明。
徜徉于鵝池畔,恍若聆聽到了歲月輕踏的跫音,在耳畔低回婉轉。往昔的時光,宛如鵝池之水,靜謐地流淌,其間蘊藏著無數過往。憶起那些在鵝池旁悠度的光景,湖畔苦讀的清晨,與摯友并肩漫步、縱論理想的午后。彼時的我們,正值青春年少,滿腔熱忱,對未來的日子懷揣著無盡的幻想與期盼。盡管時至今日,歲月已悄然更迭,但那段璀璨的記憶,恰如鵝池之水,恒久澄澈,熠熠生輝。
鵝池,一處洋溢著詩意的景致。當春回大地,鵝池畔的柳樹便萌發出新綠,嫩葉在輕風里悠悠擺動,似乎在低吟淺唱著春日的篇章。轉入盛夏,池中荷花競相綻放,粉嫩花瓣與翠綠荷葉相互映襯,繪制出一幅絢麗的自然圖景。秋風起時,池邊樹木葉片漸染金黃,仿佛為大地鋪設了一條璀璨的金毯。而冬季降臨,鵝池表面凝結成薄冰,那清澈透明、光澤閃爍的冰層,在陽光照耀下猶如鑲嵌于水面的巨大寶石,熠熠生輝。
除卻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觀外,鵝池區域還洋溢著勃勃生機與活力。晨光中,可見學生在池畔朗讀、漫步及鍛煉體魄,這些場景生動描繪了青春的面貌。他們有的獨行沉思,有的結伴而行,每一張面孔上都映照出青春的光彩與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鵝池的最大魅力莫過于那些悠游于水面上的鵝群。它們時而閑適地漂浮,時而低首尋覓食物,時而相互追逐嬉戲。每次目睹這些萌態可掬的鵝群,我的心中總會涌起一種難以言喻的親近感與歡欣。它們宛如自然界的精靈,純真無邪、活潑可愛,自得其樂。我們在凝視它們的同時,似乎也在內心深處尋回了那份久違的純真與美好。
鵝池不僅作為自然景致而存在,更是承載情感的港灣。宛如一位慈愛的老者,它靜靜佇立,傾聽我內心世界的回響,賦予我無盡的力量與勇氣。僅僅在此地靜坐,心靈便能獲得釋放與安寧的慰藉。此間,大自然的平和與協調觸手可及,內心深處最細膩的聲響亦變得清晰可聞。
如果說鵝池如同一塊翠綠的翡翠,那么春暉亭便猶如一粒閃爍的明珠,點綴于鵝池之顛,為這方天地平添幾許幽雅與詩意。二者相得益彰,攜手繪制出一幅絢麗的畫卷。
春暉亭坐落于鵝池之畔,展現了一種標志性的南洋建筑風貌。其構造特點為六角圓頂,依托于六根圓柱支撐,整體流露出高雅而莊嚴的氣息。亭中央,四根楹柱分列前后,各自懸掛一對漆制對聯,其文字出自已故安徽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王健庵先生的手筆,以黑底映襯綠字,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南側楹聯書云:“池靜波平花影笑迎垂釣影,林幽徑曲鳥聲喜伴讀書聲”而北側則題有:“兩岸同根盼早日珠聯璧合,一亭獨秀感昔時敬業樂群”。此聯不僅頌揚了校園景色之美,亦寄托了對青年學子的美好期許。春暉亭之名蘊含深意,源自唐代詩人孟郊《游子吟》中的佳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句深情表達了對母愛的無盡感激,春暉亭則象征著學校對學子們深沉的愛護與殷切期盼。它既是觀賞美景的理想之地,也是情感依歸與精神象征的所在。
春暉亭與鵝池彼此映照,共繪成一幅和諧的景致。立于春暉亭上,鳥瞰鵝池,水色與天光交相輝映,波面閃爍;反之,傍鵝池而坐,舉目春暉亭,一股寧謐和諧之感油然而生。
春暉亭與鵝池,作為安徽大學文化景致的瑰寶,不僅肩負著校史與文脈的傳承,亦是無數安大學子青春記憶與成長軌跡的見證。它們目睹了學校的興盛與壯大,同樣也印刻下求學者夢想與探索的痕跡。鵝池風光,實為龍河校區美景之代表,而今秋九月,新的一批青年才俊即將踏入龍河校門,期許他們在這一方天地鐫刻個人的印記與故事,攜手共繪安徽大學的榮耀與輝煌未來。
作者:李瑞瑞(安徽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