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半夏,青春助農。7月12日,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科小院“徽風皖韻,數治助農”鄉村振興促進團團隊依托安徽農業大學皖南綜合試驗站為基地,赴黃山市黃山區三口鎮白果樹村開展“暑期實踐”服務。
圖為團隊成員協助村民修理農業無人機
白果樹村位于黃山市黃山區三口鎮東北部,發源于黃山布水峰的麻川河,自南向北從村前蜿蜒而過。民風淳樸,言辭之間頗有古人之范。村民以種植業為主,毛竹資源豐富。近年來,隨著國家不斷提倡機械化與智能化農業的理念,該地的村民也緊跟政策與時代號召,積極學習和實踐智慧農業機器的使用技術。團隊成員趙思燕在與當地村民溝通過程中,了解到王興初與家人一起購買了農業無人機以及其他智能化設備,實現了2個人便可管理1000畝地的壯舉。據王興初介紹,國家和當地政府對于他家包地種植的想法十分支持,不僅積極為他聯系村中閑置土地,而且為他學習智能化設備更是提供了種種便利,比如為他和其他大戶集中開展設備使用說明、設備維修與更新服務。在調研的最后,王興初和家人撫摸著“勞累”了一上午的無人機說:“多虧了我們家這個新成員,我們一上午為300多畝的土地施了化肥,我們的日子現在越過越好了”。
圖為團隊成員幫助村民維護智能攝像頭
如果說在外的游子最擔心是什么,最不過的便是家中孱弱的父母與妻子兒女。他們遠在異鄉,無法時時刻刻洞悉家中所需與所求,這曾經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不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逐步普及與應用,這些曾經的“故鄉之思”化成了“云端相見”。梁興業爺爺今年83歲的高齡,子女俱不在身邊,生活起居多有不便。梁爺爺以前買藥、買菜等都是蹬著三輪車去較遠的市集進行購買,但隨著歲月的不饒人,曾經的好伙伴“三輪車”也漸漸地“體力不支”,但這一切隨著鎮里給安裝的智能攝像頭而好轉起來了。梁爺爺高興地告訴我們,他要是缺了什么,只需要對著攝像頭喊幾句,晚上孩子便會打來電話詳細詢問短缺了什么,便在手機進行購買,同時孩子們還會和市集上的商販拉一個微信群,集中溝通家中短缺物品,然后進行配送到家的服務。比如上個月,梁爺爺的老毛病-關節炎又犯了,實在不能去市集上進行買藥,他便在攝像頭前對兒子說了這件事情,他兒子從手機里面看到后,隨即就在微信群里和集市上的藥店進行了對接,給梁爺爺配送了藥品,順便也給他測了血壓。據老人所述,鎮里統一給裝的智能攝像頭的功能給他提供了太多的便利,這都是他年輕時候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現在再也不需要擔心外出時家中的安全了,因為他知道遠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們也在時時刻刻念著家中的一切。
圖為團隊成員在白果樹村田間合影
每一個鄉村都隱藏著一個中國,鄉村是華夏的根本,我國在鄉村振興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的發展成果。隨著鄉村治理進入全新發展時代,智能化建設也成為必然趨勢。實踐團隊立足于三口鎮白果樹村的特點,和村民們開展理論宣講、分發問卷、實地調研;指導老師葉良均教授與白果樹村畢國棟書記面對面溝通,感受數智鄉村理念,切實感受到需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完善頂層設計,優化治理機制,全面支撐優勢項目,引入數字鄉村的先進理念,打破信息孤島,幫助村民實現從“數字撤離”到“數字包容”的轉變。實踐團隊以青年視角、樸實語言傳承好當代鄉村故事,恪守履行好黨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農村治理平臺”,協助基層社區共同推進鄉村治理實現智能化、現代化、實用化發展。
(陳軍碩 趙思燕)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