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暑氣消,中秋至,又到了一年一度吃月餅的時節。當下的月餅市場,不僅有大家熟悉的五仁、蓮蓉等常規月餅,更有冰皮、冰激凌月餅等花樣創新的新式月餅。
當機器流水線生產的月餅幾乎“攻城掠地”、多數人熱衷于追尋潮流的腳步時,也有人始終在堅守幾十年的匠心,年復一年地用手工傳承著祖輩留下的傳統“老味道”。
近日,大皖新聞記者走進池州市貴池區梅街鎮烏石村,探尋了 這家傳統手工月餅生產廠家。
層層掉酥的老式月餅
40年堅持手工做月餅
一幢普通的兩層樓房,旁邊有幾間簡易板房,這便是池州市烏石翰林食品廠制作月餅等各類點心的地方。房屋門口沒有任何顯眼的標識,初來此處的人,根本看不出來這里便是有著三十多年歷史的傳統食品作坊。走入屋內,老板吳益兵和妻子李小香及請來幫忙的大嫂正在手工制作蘇式月餅。據介紹,每逢中秋,由這里生產出來的老式月餅總是供不應求。
取粉、稱重、和酥、泡皮、拌餡、烤制......一系列動作行云流水,“平時就我和媳婦在這里干活,家里的親戚也會幫忙,只有偶爾忙不過來的時候才會從外面請人過來。”今年62歲的吳益兵做這行已有四十余年。吳益兵介紹,這門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他們家祖上早在1949年前就已開始制作這種老月餅,且一直堅持手工制作。到他這一代,已傳了80多年了。
雖然現在很多月餅早已實現了機械化,但吳益兵認為,這種酥皮的蘇氏老月餅只有手工制作才能保證最好的口感體驗。“我做的這種老月餅沒辦法用機器代替手工,我們制作流程和手藝從未變過。” 吳益兵介紹,早年他曾在貴池區殷匯鎮當地的糕點鋪子打工從事糕點制作,后因家中老人需要照顧回到老家烏石村。上半年做農活,下半年做糕點,年復一年皆是如此。1990年,吳益兵注冊了翰林食品廠,從事糕點制作,并一直延續至今。
在工作間制作月餅過程中,吳益兵僅用簡單器具,從和面揉搓、分抓餡料到旋轉收餡、拍打定型,每個動作都流暢利落。經過一系列復雜工序,一塊塊月餅在吳益兵和他媳婦手中成型,繼而被送進烤箱。不到10分鐘,酥香誘人的月餅便新鮮出爐,“來,拿一個剛出爐的月餅給你嘗嘗,稍涼點就能吃了,比放涼的月餅口感好”。吳益兵熱情地招呼道。
凌晨4點即起床制作
吳益兵介紹,他們生產的老式月餅又稱蘇氏月餅,而蘇氏月餅最關鍵的步驟被稱為“起酥”。“又香又酥,輕輕碰到酥皮就掉了,入口即化才是真正的蘇氏月餅。”不過,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手工制作工序必須環環緊扣。配料、和面、和酥、泡皮、搟皮、包餡、還要印上花紋,才足夠有儀式感,再加上之后的烘烤、攤涼、包裝,足足有十幾道工序。
這其中,做餅皮是起酥的最關鍵一步。每天不到4點吳益兵和媳婦李小香便早早地起床開始準備做月餅的材料。吳益兵負責和酥,和面、媳婦李小香則專門負責燒開水準備泡皮。“做月餅的酥要用豬油來和,還要嚴格控制比例,多了容易滲油變質,少了口感較差,再加上均勻的搟皮,才能達到層層酥皮的效果。”在月餅銷售旺季,吳益兵每天都要用掉上百斤面粉,論如何保證品質與口感,這幾十年吳益兵也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秘訣。
在吳益兵看來,手工制作月餅,還需要注意火候的把握,第一爐要不少于10分鐘,此后每爐一般8分鐘左右就可以了。餡料是將青梅、花生仁、金桔餅、芝麻、紅綠絲、冬瓜糖等原材料與麻油和到一起,要嚴格按照三分皮七分餡的比例,做好的月餅層層酥皮內包裹著滿滿的內餡,一口咬下去,酥脆綿軟,甜而不膩,真當是回味無窮。
一般來講,每年中秋節前一個月左右,吳益兵便會開始制作月餅,“基本上每天都要從凌晨四點忙到下午五點,中間也沒有什么休息時間。”每年的中秋節前后天氣還是比較炎熱,屋里雖開著空調,但沒過多久汗水還是打濕了吳益兵的衣服。吳益兵介紹,目前老氏月餅日產量在200筒(斤)左右,“一斤5個只要12元,也算是‘物美價廉’了。主要銷往周邊鄉鎮超市,還有不少在外地的池州人每年都會找我特別定制這一口‘故鄉的味道’。”
在與時俱進中傳承
“大約四、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拌餡機,發現通過機器攪拌后的餡料確實比人手工攪拌的要均勻,口感也更好,當時一咬牙就添置了一臺拌餡機”。吳益兵表示,雖然自己始終堅持老傳統制作月餅的理念,但在如何提高口感上,他也要追求與時俱進,包括將餅皮和餡料的比例從4/6調整為3/7,這讓月餅的口感更好口味也更佳豐富。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月餅市場,吳益兵認為,雖然市場上月餅樣式新穎,且口味品種繁多,但是依然沒有影響到大家對傳統老式月餅的喜愛,加上當前人們對“鄉土美食”追捧,原汁原味的傳統手工月餅還是很有市場的。“我這里除了做蘇氏月餅以外,也會按比例少量做一些廣式月餅,以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但總的來說,手工的蘇氏月餅賣得好得多。畢竟蘇式月餅的餅皮含糖量較低,更健康,更符合當今大眾的需求”。
吳益兵夫婦
“現在客戶是越來越多,最忙的時候得雇上幾個幫手。你看我這忙得都沒時間吃飯,電話一會響一下,一會響一下,都是要貨的。”吳益兵對產量和銷量并不過分在意。“我們都年紀大了,和老伴一天能做個上千個就夠了,也不想太累,一個銷售季下來能掙個小2萬元已經很滿足”。除了制作月餅外,其他時間,吳益兵還會制作切片糕等需求較大的糕點。
談到未來的傳承,吳益兵說,由于手工制作月餅比較辛苦,賺不了太多錢,兒子小時候天天4點起床幫忙“做怕了”,現在不但不愿意學,還勸他放棄。“但我不想放棄自己做了一輩子的老手藝,想趁著身體允許再多做幾年。這么多年,顧客一直很信任我們,我們也要對得起這份信任。” 吳益兵表示,他會一直堅持這份傳統工藝,讓大家感受地道的老式月餅味道。“至于孩子,我們尊重他的選擇,畢竟手工月餅在不同的地方也還有很多人在做。”
孟智超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