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高熱、頻繁咳嗽......近日,不少家長發帖表示一些醫院的兒科門急診“人滿為患”,多數患兒因呼吸道感染就診。11月6日,安徽省疾控中心發布提醒稱,“近期我省肺炎支原體感染病例持續增加,其中兒童感染率較高,家長們需要高度重視。”
與此同時,據相關媒體報道,北京、天津、甘肅、浙江、云南等地的多家醫療機構近期兒科門診量翻倍。今年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高峰會在何時出現?該如何給兒童用藥?針對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疾控專家和兒科專家進行了解答。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患兒家屬排隊等候就診。
門診:呼吸道感染患兒就診量近兩周開始增加
秋末冬初,隨氣溫驟降,很多兒童因突變的天氣著涼,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近日,中國疾控中心、北京海淀區疾控中心、陜西省疾控中心、沈陽市疾控中心等接連發布提醒,提示尤其以肺炎支原體感染為主的呼吸道感染正在進入高發季。
11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了解到,該院近期兒科門診量相比前期略有增加。“最近兩周開始,兒科接診的呼吸道感染患兒數量開始有所增加,相比前期增加了近兩成,其中有部分患兒屬肺炎支原體感染。”該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陳名武表示,從門診來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數量尚無明顯快速增加趨勢,就診患兒多以輕癥為主,大多數表現為發熱、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
無獨有偶。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門診,記者注意到,就診等待區域坐滿戴著口罩的兒童及其父母,小朋友的咳嗽聲此起彼伏,整個門診內顯得十分忙碌。
“其實從十月中下旬開始,由于天氣轉涼,我院兒科門診的患兒數量開始緩慢增加。”該院兒科主任醫師陳永宏說:“門診中包括肺炎支原體、流感、鼻病毒、腸道病毒等多種病原體處于流行散發的狀態。”
而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該院兒科主任醫師項云告訴記者,相比前一周,本周醫院兒科門診接診患兒數量增加了近兩百人,“增加的患兒中很多都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值得一提的是,住院患兒中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病例數增加較為明顯,但遠不及去年同期水平。”
提醒:多種病原體共存,切勿自行隨意用藥
“肺炎支原體感染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飛沫方式傳播,兒童青少年為主要易感人群。”安徽省疾控中心主管醫師孫袁芳介紹,肺炎支原體既不是細菌也不是病毒,“個頭”介于二者之間,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雖然肺炎支原體的名字中有‘肺炎’,但肺炎支原體感染并不等同于支原體肺炎,只有當肺炎支原體侵入下呼吸道,才可能出現支原體肺炎。”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都會發展為支原體肺炎。據項云透露,與去年流行情況不同,目前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以4-5歲以上大齡兒童為主,大多癥狀較輕,常表現為類似感冒的輕微癥狀,如頭痛、乏力、發熱及干咳,在經過適當的休息和護理后,癥狀通常會逐漸好轉。
“當孩子高熱39℃及以上持續三至五天甚至更久,家長要引起重視,或有重癥風險。”項云提醒,當孩子出現持續高熱和咳嗽,尤其出現精神不佳、進食困難、惡心嘔吐等癥狀時,家長需立即帶其就醫。
由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癥狀上和其他呼吸道傳染病十分相似,陳永宏強調,家長切忌自行購買感冒藥或消炎藥給孩子服用,以免耽誤最佳的治療時機。
“一般情況下,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首選治療藥物,但不建議家長自行使用此類抗生素藥物。”陳永宏提醒,這可能會加劇耐藥形勢。同時,目前很多患兒還存在肺炎支原體和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的情況,家長們應在明確病因后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趨勢:疫情形勢目前相對平穩,流行趨勢尚不確定
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再次“抬頭”,讓不少家長陷入擔憂之中:“卷土重來”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會和去年一樣來勢洶洶嗎?11月10日,記者從安徽省疾控中心獲悉,近期全省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監測結果顯示,肺炎支原體感染病例有所增加,但尚未出現“暴發態勢”。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阿奇霉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使用得越來越廣泛,使得肺炎支原體耐藥性更強,外加其他病原體混合感染導致患兒病程延長,治療難度上升,加劇了流行趨勢的不確定性。但根據肺炎支原體感染秋冬季好發的流行規律,家長可提前做好防護準備。
由于目前尚無針對性的疫苗預防肺炎支原體感染,因此,加強日常防護和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關鍵。
“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或空氣不流通場所,同時盡量戴好口罩。”項云提醒,極低齡、有基礎疾病、自身免疫力較差、抗生素耐藥等,是引發肺炎支原體感染重癥的危險因素,“這些兒童要格外注意防護,學校、幼兒園等場所要注意通風消毒,避免出現聚集性感染。”
此外,接種疫苗也很重要。“雖然目前沒有預防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疫苗,但建議接種流感疫苗等,以預防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構建良好的免疫屏障。”專家建議,應多鼓勵兒童參加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適量運動,增加身體抵抗力。由于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加大,家長要注意做好兒童的保暖防護,避免受涼。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見習記者 張婉馨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