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安徽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1月19日上午,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會后,省兩會新聞中心舉辦了首場“直通兩會”活動。高質量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強化人才支撐?如何通過校企合作,賦能產業科技創新?如何以法治之力,護航高質量發展?......話心聲,說期待。4位政協委員帶著怎樣的“兩會心愿單”來參會?一起來看看。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高校是培育人才、推動社會進步的主陣地之一。安徽省政協委員、合肥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徐成鋼認為,高校作為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結合點,要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更好服務我省“三地一區”建設。
“今年我帶來的提案是《充分發揮青年科技人才作用 服務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徐成鋼認為,高校應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以優勢學科吸引匯聚海內外優秀人才,進一步加大激勵培養使用力度,為創業的青年科技人才搭建平臺、創造條件。
徐成鋼介紹,近年來,合肥師范學院堅持開展“一心跟黨走”鑄魂行動、“知行合一”賦能行動,著力打造“行知式”教育隊伍,連續12年為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志愿服務。“作為一名教育界的委員,我將履行好委員職責,貫徹好大會精神,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積極為我省‘三地一區’建設貢獻力量。”
企業家、企業、政府應扮演好關鍵角色
“新質生產力能為民營企業帶來新動能,解決企業發展難題。同時,民營企業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是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安徽省政協委員、亳州市工商聯副主席卞凱民說。
在卞凱民看來,企業家、企業、政府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企業家要做敏銳的領航員,應具有戰略眼光,深刻理解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徽“三地一區”建設目標,積極關注前沿科技,敏銳捕捉發展機遇;民營企業則要做堅韌的水手,手握船槳推動企業這艘大船在新質生產力的航道上穩健前行,要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響應能力;政府應做智慧的船長,精準地為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指引前行方向,助力民營企業家和民營企業在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全力沖刺,向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三地一區”這一輝煌終點奮勇邁進。
校企合作賦能產業科技創新
作為來自澳門特區的委員,同時作為安徽人,省政協委員、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方泉為過去一年來安徽取得的突出成績倍感振奮。她表示未來將結合本職工作,從提升皖澳校企合作方面,助力賦能安徽產業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安徽加快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地,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力度,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建立的校企合作攻關模式,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有力支撐了產業發展。方泉認為,企業需求和院校資源的匹配度有待提高,特別是合作的區域化、國際化程度和合作的模式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她以新能源、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為例,建議提升校企合作平臺區域化、國際化水平。“目前,汽車產業作為安徽省的首要產業,在省內校企合作已有堅實基礎情況下,今后應進一步加強與境內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方泉說,澳科大在人工智能駕駛領域有著前沿研究,智能駕駛領域的校企合作可以成為皖澳兩地科技創新合作的新平臺。
同時,重點建立頭部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避免普遍撒網、重復建設,提高合作效能。“安徽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在產業研發領域取得不少成績,但重點領域攻關、國際標準制定等領域還有一定的差距。”方泉介紹,由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聯合設立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首個中醫藥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為獲取原始創新研究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制定中醫藥國際標準、拓展國際高水平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國家級平臺。方泉建議,可以加強安徽高校、藥企與澳門高校合作,有利于借助澳門中藥國際化、標準化經驗,推動安徽中醫藥產業發展升級、揚帆出海。
此外,她還建議,從校企合作擴展為校企政聯合,通過政府主管,統籌做好宏觀布局,對內規劃省內教育資源統籌配置,對外聯絡搭橋,引進最新科研成果、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助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以法治之力護航高質量發展
法治建設對于我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時,省政協委員、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安超認為,要深刻認識到法治建設對于安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改革開放新高地方面,法治可以為安徽的對外開放提供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涉外法律法規的完備,公平高效的司法服務,能夠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安超介紹說,在新興產業聚集地方面,法治建設能夠形成較好的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通過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可以防止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新興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在科技創新策源地方面,法治建設可以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保護他們的科研成果不被侵犯,讓他們能夠安心地進行科研工作,從而促進更多的科技創新成果在安徽誕生。
作為一名律師,在日常工作中,安超積極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一直在為法治安徽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積極參與省政協組織的各項調研、協商活動,每年都提交多篇提案;作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咨詢專家,他應邀積極參與最高人民檢察院及省檢察院在刑事檢察和民事行政檢察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復雜案件的研究論證并及時出具專家意見書。
“調研可以發現安徽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立法協商可以完善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促進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月度協商可以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獻策。”今年兩會上,安超帶來的提案均與法律法規相關,同時,他還將就省內地方性法規等的起草、修訂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記者 史睿雯 汪應智 劉玉才 許夢宇 程昊 段玉)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