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村路口窄,節假日會車錯車都犯難,得趕緊拓寬?!薄按宓劳貙挿桨敢呀浌荆轮芫蛣庸?,大伙兒盯緊施工質量......”近日,旌德縣俞村鎮橋埠村黨群服務中心,又逢每月一次的民情碰頭會,20余把板凳圍成一個圈,村民們捧著熱茶爭相發言,村黨總支副書記喻功建邊記錄邊回應。
這次的碰頭會,大家將村道修繕、水渠維護等“田間事”擺在桌面上,群眾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干部現場承諾、限期辦結,村民張德琰豎起大拇指:“會上提一嘴,馬上見行動,真不錯!”
橋埠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鮑昭華告訴記者,民情碰頭會工作機制的推行,源于三年前農田灌溉設施老化引發的矛盾。當時村民抱怨“反映問題跑斷腿”,干群隔閡漸深。村“兩委”反思后,決定變“會議室議事”為“院壩拉家?!保ㄟ^“網格員走訪+村民提議+現場討論”三管齊下,把問題撈上來、對策議出來。
為壓實責任,橋埠村建立“民情臺賬”,實行“問題清單—責任清單—成效清單”閉環機制。簡單問題現場拍板,復雜事項限時7日內答復,重大項目提交村民代表大會票決。去年底,兩戶村民因宅基地界線爭執,法律顧問現場普法,鄉賢“土辦法”調和,最終劃定“和氣線”。前不久,針對村民反映的“路燈昏暗”問題,村干部連夜勘查,一周內更換23盞LED燈,惠及4個村民組。
“我們將‘楓橋經驗’本土化,黨員擔任民情聯絡員,每月匯總‘急難愁盼’,黨組織牽頭研判。同時引入鄉賢理事會、法律顧問團,提供政策解讀、糾紛調解等‘一站式服務’?!滨U昭華介紹,今年以來,碰頭會累計解決道路照明、灌溉設施等難題48件,辦結率達95%。其中,他們通過“民生實事票決制”,村民高票選定“抱團發展廠房”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增集體收入4萬元,1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據介紹,民情碰頭會機制推行以來,橋埠村先后召開碰頭會36次,收集意見112條,化解矛盾超40起,硬化道路6公里。更可喜的是,村民從“旁觀者”變身“主力軍”:自發組建黨員護河隊維護水源環境,10余戶家庭爭創“美麗庭院”,鄉風評議中涌現“誠信戶”等典型23人。
“基層治理關鍵是扭住一個‘干’字,彰顯在一個‘實’字。”鮑昭華表示,將推動民情碰頭會與數字化治理融合,通過“線上民情碼+線下懇談”雙渠道,進一步織密服務網絡,健全服務載體,拓寬服務范圍,繪就“小事就地解、干群心連心”的鄉村治理新圖景。
■ 本報記者 張敬波 本報通訊員 葛峰
id="">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