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板面是安徽特色美食,有著獨特風味與深厚文化底蘊,已從街邊小吃逐步蛻變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承載地域文化基因的百億級支柱產業。一碗面緣何能夠形成產業、帶動就業、打響品牌呢?記者今天帶您到阜陽市太和縣去探訪一碗面的晉級之路。
本臺記者 朱明輝
這里是位于太和經開區安徽五源食品公司的生產車間,這里正在緊張生產的就是這種太和板面速食包裝,它像方便面一樣,用開水沖泡,即可食用,也就是說,大家隨時隨地就能嘗到正宗安徽太和板面的味道。
飛速流轉的產線,一天就能生產15萬桶這樣的速食板面,年產值近一億元。企業負責人李亞軍告訴記者,現在太和縣板面已經成為一項產業,這樣的板面工廠,還有十多家。李亞軍說,從街頭小吃到一個產業,萌芽開始于上個世紀。
安徽五源食品有限公司 總經理 李亞軍
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的太和人走出去闖蕩,也把太和板面這個家鄉味道帶了出去,一家家板面店就這樣開了起來。
最高峰的時候,全國各地開設的太和板面門店一度達到了上萬家。但同質化的競爭,讓品質無法保障,一個地方特色品牌“岌岌可危”。蛻變來自于一場大討論,如何將這個地方品牌做大做強做好,太和縣全縣上下一起想辦法、找出路。
阜陽市太和縣小吃就業創業協會 監事 李巍
以前是“千人千面”,每個人做出的味道都不一樣,如何讓我們當地小吃走向更大的市場,需要我們制定出更嚴格的規范,產出最正宗的味道,做到“千人一面”。
隨即,政府部門注冊“太和板面”公共品牌商標,免費授權給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創業者使用,并制定《太和板面產業》地方標準;人社部門組織專門技能培訓,將標準化生產技藝廣泛傳播;并且號召廣大從業人員開設品牌店、旗艦店,帶動各地門店像專業化靠攏。
阜陽市太和縣“太板一號”旗艦店 負責人 魏浩國
就樹立了一個標桿,傳播地道、正宗的太和板面味道,同時也帶動太和及全國各地的板面店,走向更專業化的一個路子。
專業化發展,也對原料供應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太和縣專門組織人員到福建三明考察學習沙縣小吃的品牌建設經驗,并由此確定了從面粉到牛肉等原材料直供、“中央廚房”冷鏈式配送的品牌做強之路。
阜陽市太和縣“太和板面”產業發展工作專班辦公室 主任 陳峰
我們現在專用小麥種植有150萬畝,肉牛養殖26萬頭,還有28萬畝辣椒、2.5萬畝小青菜,專用種植、養殖,保證了我們對源頭質量有嚴格把控。
現在,太和板面已經連接起專用小麥種植、牛羊養殖、香料、蔬菜種植等四大產業,串聯起種養、加工、餐飲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目前已形成5萬門店、10萬從業者的發展局面,帶動上下游形成超百億元的產值。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