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15日電(記者水金辰)天氣回暖,樹木新綠。在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石沛鎮白廟村,脫貧戶計成軍栽植的80多株薄殼山核桃樹開始冒芽,新嫩的葉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生機盎然。
薄殼山核桃又名碧根果,原產于北美洲,是一種廣受歡迎的美味堅果,市場前景廣闊。計成軍說,“這兩年幼樹逐漸掛果,去年收了100多斤,賺了近2000塊錢。往后產量會逐年攀升,‘扶貧樹’真成了‘搖錢樹’。”
白廟村是全椒縣為數不多的脫貧出列村。2016年,作為幫扶單位,當地林業部門向白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無償供應薄殼山核桃樹苗,助其產業脫貧。彼時,不少貧困戶心存困惑:6年才能掛果的樹苗,不知何年才能收益?
雖有疑慮,但計成軍在種植后精心護理。地不能荒著長草、樹不能生蟲萎蔫,“我當時就拿防治水稻病蟲害的農藥給樹打藥,常常藥不對路。”計成軍說,幸好林業部門專門為他做技術指導,才有了今天的郁郁蔥蔥。
從脫貧攻堅期到與鄉村振興五年有效銜接期,薄殼山核桃樹在白廟村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零星種到規模種的轉變。白廟村黨總支書記曹友海告訴記者,2021年,安徽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轉了3500多畝山場,實施低產林改造。曾經低效的松樹針葉林變成了薄殼山核桃經果林,“不僅護林防火的壓力小了,流轉的山場還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增收。”曹友海說,白廟村每年光山場流轉就實現固定收益達10萬元。
4月14日,安徽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飛手正在對碧根果樹進行無人機打藥。新華社發(周先健 攝)
走進安徽太禾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原生態碧根果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正操作無人機和打藥機對新冒芽的碧根果樹進行病蟲害防治。“春季蚜蟲較多,不僅易滋生致病菌,其分泌物也會影響葉子光合作用。”公司董事長張宗堯說,目前他們在全椒的6個分廠的上百名員工全部上崗,為新一季生產“護航”。
一產種植帶動了當地不少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家住石沛鎮的楊昌華,這幾年一直在碧根果基地上班。他告訴記者,去年碧根果長勢好,從10月下旬開始采摘,“我在這兒開農機收碧根果,工資150塊錢一天,離家近,既能照顧到家庭,也提高了收入。”
這“一棵樹”正在石沛鎮扎下深根。記者了解到,石沛鎮碧根果產業規模累計達1.5萬畝,目前全鎮碧根果已進入出果期,年產量可達300噸,產值1200萬元,年帶動勞務收入320萬元。下一步,石沛鎮將推進碧根果加工,發展林下經濟和林業+文旅,做大做強產業鏈。
在張宗堯看來,碧根果產業是一項“養成式”產業,公司目前二產主要做烘干、分選、分級等原料初加工,“等進入盛果期,我們就要上馬深加工生產線,同時結合全椒地處南京和合肥之間的區位優勢,發展林下生態研學旅游,讓資源效益充分發揮。”
據了解,全椒縣近年來圍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制定了碧根果產業發展規劃,聚力打造碧根果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全縣碧根果種植面積擴大到9.4萬畝,先后獲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薄殼山核桃)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全椒薄殼山核桃產業示范園區”,2022年“全椒碧根果”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記者獲悉,目前全椒縣一方面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對連片種植1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3000元,分6年兌現,財政已累計發放獎補資金1.8億元;另一方面加強品種改良和后端產品研發,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安徽省林科院、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單位院校合作,開展豐產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研究,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