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名片 陶藝社團
“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陶瓷藝術是中華民族跨越千年的文化密碼,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審美基因。在安徽省碭山第二中學,一群青少年正以雙手為媒、以泥土為介,在陶藝社團的實踐中探尋文明脈絡。自2021年成立以來,該社團以“感受陶藝之美,傳承文化之韻”為理念,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色路徑,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一張閃亮的名片。
薪火相傳
讓千年陶瓷文化扎根校園
碭山二中陶藝社團的誕生源于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許多傳統手工藝面臨斷層風險。如何讓青少年主動走近文化遺產?學校以陶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浸潤+實踐體驗”的雙軌模式,構建起立體化的育人體系。
2022年,社團教師團隊編寫的校本教材《陶瓷欣賞與制作》正式投入使用。教材以時間為軸,系統梳理從新石器時代彩陶到唐宋名窯、明清瓷器的藝術流變,并結合拉坯、刻花、施釉等實操技法,將知識脈絡轉化為可觸摸的課堂體驗。“學生不僅能背誦‘雨過天青云破處’的汝窯之美,還能親手嘗試天青色釉料的調配。”社團指導教師唐糖介紹。
社團活動打破學科壁壘——歷史課上解析陶器背后的文明密碼,化學課上探究釉料成色的氧化還原反應,美術課上臨摹敦煌壁畫中的陶瓷紋樣。這種跨學科融合,讓陶瓷文化從“陳列館里的標本”變為“可感可知的生命體”。高二學生高雅琪在實踐筆記中寫道:“原來景德鎮青花鈷料的‘蘇麻離青’是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舶來品,泥土里藏著中外文明交流的故事。”
匠心育美
在指尖實踐中鍛造品格
陶藝是一門“失敗率極高”的藝術。一件成品的誕生需經歷揉泥、塑形、陰干、素燒、上釉、釉燒等十余道工序,任何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前功盡棄。社團以此為教育契機,將匠心精神融入每一寸陶土。
“陶藝教會我等待的意義。”高三學生李時行展示著布滿裂紋的首件作品,“老師說,泥土開裂是因為水分沒揉勻,人生也一樣,基礎不扎實就經不起考驗。”如今,他已能獨立完成從拉坯到燒制的全過程。
在電動拉坯機普及的今天,社團仍保留手工揉泥的傳統。“手掌與泥土的每一次碰撞都是力道的對話。”指導教師唐糖常要求學生“閉眼感受泥性”。這種返璞歸真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專注力與耐性。
創新表達
傳統技藝的青春化呈現
如何讓古老藝術“圈粉”Z世代?社團提出“守正創新”的解決方案:尊重傳統內核,鼓勵現代表達。
學生將碭山梨文化融入陶藝創作,設計制作梨形陶器(如梨形茶壺、花瓶、香薰器皿),通過陶藝的曲線模擬碭山梨飽滿圓潤的輪廓;結合碭山梨農耕文化元素,用釉彩繪制碭山梨從開花到結果的生命周期,形成敘事性圖案,成為校園文創爆款。在2022年社團舉辦“梨韻陶風”的展覽中,吸引2萬余人次線上參觀。
社團與蕭縣白土鎮蕭窯文化研究團隊建立研學合作,每年組織學生實地考察;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講解本地的陶瓷紋樣的裝飾風格和陶瓷器型的地域特點。
社團課中解析花瓶口的結構
學生作品
學生感悟
陶藝教會我塑造自己
□碭山二中高一(7)班 陳天佑
陶藝是一門需要耐心與細心的藝術,從揉泥到燒制,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專注與堅持。通過陶藝課,我不僅學會了如何塑造泥土,更學會了如何塑造自己。對我而言,陶藝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場關于耐心、專注與成長的修行。
初次接觸陶藝時,我和許多同學一樣,以為捏泥巴不過是“玩”的藝術。然而,當我真正嘗試制作一件完整的陶器時,才發現其中的不易。揉泥時力道不均,拉坯時重心不穩,陰干時出現裂紋......每一步的失誤都可能讓作品前功盡棄。第一次制作杯子,燒制后直接裂成了兩半,但老師告訴我,陶藝的珍貴之處不在于成品,而在于每一次失敗后的調整。
在反復實踐中,我逐漸領悟到陶藝的哲學意義。泥土是有生命的,它需要被溫柔對待。就像人生,急躁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而耐心和細致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如今,我能在拉坯機上穩穩控制轉速,精準拿捏泥坯的厚薄,甚至嘗試雕刻復雜的紋樣。
陶藝讓我學會了沉淀。以前遇到難題總想放棄,現在我會像對待陶土一樣,靜下心來分析問題、調整方法。這種心態的改變不僅體現在陶藝上,也影響了我的學習和生活。
在我看來,陶藝的魅力不僅在于最終的藝術品,更在于塑造自我的過程。泥土經過烈火的考驗,才能成為永恒的藝術;人經歷挫折的磨礪,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文化記憶
□碭山二中高二(6)班 丁書音
當我的手指第一次真正觸碰到濕潤的陶泥時,一種奇妙的感覺涌上心頭。這團看似普通的泥土,竟然承載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的記憶。陶藝課不僅是學習一門手藝,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剛加入陶藝社團時,我對“泥性”這個詞充滿困惑。老師說,每塊泥都有自己的脾氣,要用心去感受。起初我覺得這太抽象了,直到有一次揉泥時,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泥性”——太干的泥會開裂,太濕的又立不起來,就像與人相處一樣,需要找到最合適的距離。
拉坯的過程給了我最深刻的啟示。轉盤轉動時,必須全神貫注,手上的力道要恰到好處。這讓我想到了《莊子》里“庖丁解牛”的故事,當專注到極致時,手和泥仿佛會產生某種默契。這種專注的狀態讓我在忙碌的高中生活中找到了難得的平靜。
最令我震撼的是學習傳統紋樣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嘗試在泥坯上刻畫回紋時,突然意識到這些看似簡單的線條,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明密碼。每一道紋路都在講述著生生不息的故事,而我們正在用雙手將這些故事繼續寫下去。
現在,每次完成作品后,我都會靜靜地觀察泥土在燒制前后的變化。從柔軟到堅硬,從暗淡到光亮,這個過程就像我們的成長。陶藝教會我的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既要像泥土一樣保持可塑性,又要經得起烈火的考驗。
教師感悟
守護每簇火苗
□陶藝社團指導教師 唐 糖
陶藝教學不僅是技藝的傳授,更是一場關于耐心、創造和生命教育的修行。每一次看到學生用雙手塑造泥土,我都感受到他們在創作中找到的自信與快樂。當學生捧著自己的作品對我說“老師,我能把這個送給媽媽嗎”時,我深知,比瓷器更珍貴的,是他們在泥土中重新認識自己。教育如同施釉,我們提供的只是媒介,真正的光彩來自他們內心的火焰。
寄語
在熱愛中遇見成長
□碭山二中校長 宋慧云
高中生活固然忙碌,但真正的熱愛從不因時間而褪色。陶藝社團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感受藝術、傳承文化的舞臺。愿你們在社團活動中找到那份讓心靈躍動的熱情,并讓它伴隨你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分數的累積,更是完整人格的養成。學校愿為你們提供多元發展的土壤,而你們要做的,就是勇敢嘗試、全心投入、不負熱愛。
以匠心精神鑄就未來
□碭山二中黨委書記 張滿勇
陶藝社團以“泥”為載體,以“藝”為橋梁,讓同學們在泥土與火焰的交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希望同學們在社團活動中,不僅學會技藝,更學會用心觀察生活、用情感受文化。以匠心精神為指引,用青春的熱情鑄就未來,成為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少年。
(記者 黃 慧 通 訊 員 華恩亨 徐 碩)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