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清單就是作戰圖,開工令下即沖鋒!”新安江畔晨霧繚繞,歙縣街口鎮七林組的山間已響起夯土機的轟鳴。這個位于皖浙交界處的生態小鎮,正以一個個“小而美”的項目為抓手,將黃山市委"比發展、講奉獻、重實干"的作風建設要求,轉化為青山綠水間的生動實踐。
在上前自然村環境提升現場,無人機正在高空盤旋。這臺“空中監督員”每周對全鎮在建項目進行全景掃描,將施工進度實時傳回鎮項目調度小組。“土方開挖量誤差不得超過5%,綠化成活率必須達95%以上“技術員指著屏幕上的測繪網格解釋。“空中督查+地面丈量”的雙重把關,讓45萬元的農文旅道路工程雖只完成30%路基,卻已避免3處邊坡隱患。
“這里可以栽種幾棵橘樹”“這里加一下文化氛圍更好”。138萬元的開老塢停車場招標剛結束,鎮里就召開“板凳議事會”,村民們圍著圖紙提建議。這種“開門納諫”的傳統,早在新門村旅游棧道三期建設時就已顯現成效——當時吸納的13條村民“金點子”,讓依山而建的棧道新增了休憩長椅和觀景平臺,如今更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山水畫廊”。
走進三港中心村,一場由近20萬元微景觀改造引發的“美麗蝶變”正在上演——村民們將廢棄木船改造成景觀小品,把街邊小路打造成“鄉愁記憶館”。這些變化源自2024年開始施工的省級和美鄉村項目,通過整治村內閑置地塊,建設了35米仿木護欄、觀景臺、打卡點等設施。“竣工只是管護起點”村書記王依林指著《院落管護公約》介紹,20戶村民自主認領公共區域維護責任。
“干部腳底沾紅土,項目建設少遺憾。”鎮長常曉念的膠鞋上斑駁的紅土印記,恰似一枚枚扎根一線的“實干勛章”。該鎮結合采茶季推行“晨巡夜訪”工作機制——清晨踩著露珠督查項目進度,傍晚伴著茶香傾聽民聲訴求。“丈量民情”與“把關質量”的雙向奔赴,讓街口鎮在新安江生態保護的宏大敘事中,譜寫“最美鄉鎮”的基層答卷。(吳建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