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當日,合肥師范學院圖書館閱讀空間內座無虛席,一場“可嘗、可思、可創”的閱讀講堂正在進行。該校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院長朱桂蘭教授以“未來食品”為主題,將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前沿技術、徽菜文化的千年傳承與可持續農業的全球議題巧妙串聯,為學生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
這場閱讀講堂是合肥師范學院“‘閱+歷’讀書講堂——‘科創十講’”的第5場,是該校通識選修課“閱+歷”講堂科技創新學期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由10位教授共上一門閱讀課。他們圍繞今年世界讀書日“閱讀:通往未來的橋梁”的主題,將閱讀與科技深度融合,并結合各自專業科研上好閱讀課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沉浸式閱讀氛圍,學校將這門閱讀課的教室安置在圖書館的閱讀空間里。這里的布局與普通教室截然不同:書架上各類書籍琳瑯滿目,同學們四人一桌,圍坐其間,輕松自在。
這門課已經成為該校不折不扣的“網紅課”,在選課時總是第一時間被學生選完,“手慢無”是很多同學對它的評價。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大一學生唐誠碩搶到了這門課。他告訴記者,這門課讓他意識到讀書不能淺嘗輒止,得細細品味,反復琢磨,半個學期下來從閱讀中收獲頗豐。
據合肥師范學院教務處處長錢立青介紹,這門閱讀課源于2023年,學校創辦“閱+歷”讀書講堂經常性舉辦名家導讀報告會。到了2024年秋季,因為備受歡迎,升級為大學生公選課。本學期這門課邀請學校10位不同學科領域的教授,開設了“科創十講”閱讀講座。
作為“科創十講”的主講人之一、該閱讀課的牽頭人,錢立青表示,這門課程的設計目標是“閱+歷”,即“閱讀增歷,求知踐行”。閱讀課程打破學科界限,實現文理交融,10位教授來自不同學科領域,讓同學們不局限于書本文字的汲取,而在學科跨界中擁有多元的知識視角,涵蓋樂律、符號、畫面等多元的“閱讀”形式。
為使更多學生能夠體驗跨學科體驗式閱讀,該校計劃下半年新學期在兩個校區同步開設該課程,并規劃將這種創新授課模式推廣至部分需要跨學科融合的課程中,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創新思維與潛能。(記者 陳婉婉 通訊員 周倩)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