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早晨八點,合肥市杏林小學圖書館管理員徐君華已坐在窗邊穿針引線,銀針在她的手指間穿梭,將一本本泛黃繪本的脫落封面重新縫合。
在她身后,逾3萬冊藏書靜靜佇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油墨與膠水混合的氣息——這里就是全校師生口中的"沉默圖書館"。
"嘩啦"一聲,徐君華輕輕抖開一本《動物小秘密》。這本曾因頻繁翻閱導致書脊開裂的舊書,在她手中煥然一新:磨損的書角被透明膠帶細細粘牢,折痕處墊上薄紙加固,連封底的條形碼都用橡皮擦得锃亮。
徐君華辦公桌上的工具箱堪稱"微型圖書館修復站":除了常見的剪刀、膠棒,還有訂書機、錘子、針線包等等。“我們要讓孩子捧著干干凈凈的書。"她常說。
在她的巧手下,被污漬浸透的書本都能重獲新生。穿過一排排書架,盡頭處的"淘寶區"總能吸引最多目光。這里陳列的并非珍稀古籍,而是被徐老師戲稱為"重傷員"的二手書:缺角的《三國演義》、褪色的《十萬個為什么》,但每本書外殼都有膠帶——那是徐老師獨創的"閱讀勛章",記錄著書籍的重生歷程。
"前不久剛補好的《幽默三國》,今天又被借走了。"徐老師翻開借閱記錄冊,密密麻麻的字填滿每一頁。她特意將破損率最高的書籍放在書架的顯眼位置:"我們想讓學生們知道,好故事值得反復品味。"據校方統計,這個不到100平方米的圖書館,一周流通量超過一千冊次,有時候甚至出現"一書難求"的場面。
為何給圖書館取名"沉默"?面對記者的疑問,徐君華說:"現在的孩子太浮躁了,玩游戲、刷視頻占用了太多時間。我希望他們在踏入這個空間的那一刻,就能放下喧嘩,用心感受文字的溫度。"
這種獨特的氛圍甚至影響了校園文化。如今,杏林小學的走廊里隨處可見捧書默讀的身影,午休時間的操場上也少了許多追逐打鬧的孩童。連校長陳艷都不禁感慨:"徐老師用一針一線縫補的不僅是書本,更是孩子們的心。"
每次領取勞保用品時,徐君華總是最先沖到倉庫:"膠帶、膠水、訂書釘,這三樣永遠不夠用。"
在世界讀書日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沉默圖書館"的故事像一縷清風,吹散了人們對圖書館的固有印象。在這里,沒有智能借閱系統,沒有網紅打卡裝置,卻有著最本真的閱讀溫度——一位老教師用12年的時間一直在編織著閱讀的搖籃。(記者 史睿雯 張秀明)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