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逐穗浪,秋來一片黃,冬雪掩地藏,春到播種忙”。年復一年,這是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最動人的青稞生產圖景。2023年8月,該鎮成功獲評為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青稞)”,青稞產業由此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種植傳統深厚、集中連片種植、機械化作業率高,這是我們發展青稞種植業的優勢,我們要立足資源稟賦、深挖潛力,延伸產業鏈,把青稞產業做強做大,打響青稞種植國家產業強鎮這張名片。”張阿奎當時正是昌珠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望著秋翻的熱鬧圖景,他滿懷信心地說。
張阿奎是安徽阜陽市人,2016年7月,他從安徽師范大學畢業后選擇來到西藏,先后在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澤當街道、索珠鄉、昌珠鎮工作,現任西藏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黨委書記。“在西藏工作要有情懷,有情懷才有激情,有激情才能不怕苦、不怕累,聚精會神干事創業”。從平原到雪域,張阿奎勇“攀”高原,更傾心向下“扎根”,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公務員、宣傳思想文化先進個人等。
尋夢 在廣闊天地追尋初心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阿奎看了一部叫作《希望樹》的微電影,影片中支教老師和山區孩子們的故事讓他感動不已,甚至萌生了也要去西部支教的想法。
2015年10月,還在讀大四的他像很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一樣,面臨就業和繼續深造的抉擇。經過思考,他決定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了一家汽車電子企業的項目經理。
2016年5月,張阿奎從學校獲知了一個可以申請去西藏工作的消息,便立刻向學校申請,上報相關材料,一路過關斬將,順利通過一輪輪面試和最終體檢,成功進入進藏人員名單。
高寒缺氧、氣候惡劣、遠離親人......在臨近出發去西藏前的數個夜晚,張阿奎徹夜難眠。“每個人都有一個西藏夢,在我看來,讓我堅定選擇的,是信仰的力量、價值的追求、初心的召喚、使命的堅守,深谷中依然能盛開幽蘭,石縫中也能長出參天大樹。我相信在西藏廣闊的天地里,必將會綻放青春、迎接芳華,我無悔于我的選擇!”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為了張阿奎繼續前進的重要動力,在西藏工作以來,他始終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物資的匱乏需要用精神的充實去彌補。西藏條件艱苦,作為一名在藏干部,一定要有情懷,有情懷才有激情,有激情才能不怕苦、不怕累,才能聚精會神干事創業。”他常常這樣說。
苦干 “理工男”用文字丈量使命
2016年9月,經過兩個月短暫培訓,張阿奎便被組織安排到區政府辦公室跟班學習,主要從事文秘工作。作為理工科學生,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開始數字到文字的艱難跨越。
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在不斷糾錯中提升自我,張阿奎以一個“理工人”的嚴謹,和作為“外行人”的危機感、緊迫感不斷駕馭文字工作,很快適應了區政府辦公室的工作節奏和標準要求。踏實的付出和不斷的鉆研也讓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材料撰寫風格,在近四年的工作中先后參與了政府各類大型材料起草和定稿,先后獨立完成各類調研報告七篇,順利實現了理工男向文秘工作者的跨越。
2022年10月,張阿奎擔任昌珠鎮黨委書記、鎮長,上任伊始,他便馬不停蹄深入各社區開展調研,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12個社區及轄區內所有產業項目基地,圍繞昌珠鎮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了發展思路,明確了產業布局,形成了長達3萬余字的調研報告。“基層干部要頭頂天、腳沾灰。”他說。
用情 把“老鄉”放在心里
2022年10月,群眾索朗次仁10個月大的孫女被冒著熱氣的甜茶燙傷,燙傷面積達40%,緊急送到市人民醫院后,卻被告知無法接收,需盡快轉移。那段時間受疫情影響,進出藏航空班次減少,火車停運,為贏得最佳治療時間,張阿奎連夜協調航空公司,積極向市、區兩級有關部門溝通爭取支持。最終在他的幫助下,患兒于第二天上午順利抵達成都市,為救治贏得寶貴時間。11月,索朗次仁代表全家給他送去錦旗,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謝意。
“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孩子,種過地、收過麥,也過過苦日子,知道群眾想什么、盼什么。”張阿奎說,群眾的事就是大事,“你對群眾有感情,群眾便跟你掏心窩。”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作為新時代青年,張阿奎用家國情懷一次次激勵著自己堅定前行,按下浮躁的心,奮力書寫青春無悔、奉獻無止境的人生篇章。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沈思佳采寫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