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疊翠處,解紛新"楓"起。在歙縣街口鎮,一場場“家門口”的糾紛調解實踐,正以“小切口”撬動基層治理“大格局”。2025年一季度數據顯示,該鎮98.6%的矛盾糾紛在村內化解,平均處置時長較去年同期縮短58%,交出一份“暖民心”的高分答卷。
“掃個碼,當天就有人來解決問題!”街口村姚大爺與鄰居因瑣事引發爭執后,通過掃描村委會“解紛碼”提交糾紛訴求。鎮綜治中心接單后立即啟動聯調機制,2小時內即完成“調解員+民警”雙到場、現場取證定責、矛盾分級處置全流程,當晚便促成雙方簽訂和解協議。這種“線上提報—智能派單—聯合處置”模式,已成為街口鎮化解矛盾的標配流程。
糾紛化解的“省時效應”轉化為民生“幸福指數”——今年以來,全鎮騰出的治理資源持續注入民生工程:投資41萬元的楓樹坑停車場、整治30余處亂搭亂建的上前自然村環境提升工程、惠及1000多戶的街鳩旅游道路拓寬建設。新門村汪仲祥指著屋后完成排險的山坡感慨:“上午剛反映樹木傾倒造成的屋后山體滑坡風險點,下午林業、國土專家就帶著測繪儀上門,這樣的速度才配叫‘真辦事’!”
“基層治理的密碼,在于把群眾‘煩心事’當作黨委政府的‘頭等事’。”鎮黨委書記吳志橋介紹,通過整合鄉賢調解團、法律智囊組、技術支援隊,2024年民生領域交出亮眼答卷:醫保參保率98.5%、家庭醫生簽約率91.2%、12個自然村完成"綠凈美"升級,千畝柑橘和萬畝茶園帶動戶均增收1.2萬元。如今漫步街口,但見江畔萬畝橘林疊翠,村史館里游客如織,村民們笑言:“小事掃碼辦,大事齊心干,綠水青山真能變金山銀山!”
從“矛盾上交”到“就地化解”,街口鎮用“小糾紛”的快速響應,激活了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當每個訴求都被鄭重對待,鄉村善治的根基便在這份“較真”中愈發堅實。(吳建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