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產總值連跨三個萬億元臺階,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產業聚集地”的跨越式發展;平均每1分鐘,就有3輛新能源汽車、5片12英寸晶圓、40臺筆記本電腦、1430片液晶面板生產在安徽下線......
這些年,安徽經歷了什么,做對了什么?
安徽正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樹林變森林”、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
一
下好創新先手棋,安徽正努力往前趕!
合肥科學島“人造太陽”再創紀錄,實現可控核聚變千秒穩定運行;中國首次實現萬公里星地量子通信,直達南非;“祖沖之三號”問世!再創全球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這些重大原創科技成果,都誕生在今年的安徽。
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車產量76.2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37.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2%、83%,總量居全國第一。
正在合肥派河港裝船的新能源汽車 陳家樂/攝
一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2265億元, 同比增長6.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1%。
以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為重點,安徽瞄準今年新目標:加快打造4個萬億元級、4個超5000億元、3個超3000億元、3個超千億元產業矩陣。
安徽為什么能夠把握住一個個時代機遇?靠的是政策引路、規劃先行、生態賦能、聚鏈成勢,以“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互動機制,推動項目落地共贏。
全省各級政府、各地企業、高校院所、金融機構攜手合作,展現出看準了就堅定不移干的強大行動力。
科技創新提供源動力,產業騰飛積蓄新動能。經濟持續發展的韌性、信心,在當下,更在未來。
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是安徽最硬核的底氣!
二
今天,第三屆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在合肥啟幕。這里有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風口,有面向未來的發展機遇和增長的“門票”。
第三屆科交會在合肥開幕 徐旻昊/攝
國內外的目光匯聚于此,一群“造風者”和“追風者”,在這里展覽展示大量前沿科技創新成果,展現科技、產業、人才和金融等創新資源融合貫通的“熱帶雨林”活力,推進深層次、多領域的成果轉化落地合作。
安徽創新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安徽創新的“家底”越來越厚,安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近年來,安徽完善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暢通從“書架”到“貨架”的成果轉化通道,全面推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出臺《頂尖孵化器建設實施方案》,常態化開展“雙創匯”“高校院所行”等成果路演活動,完善技術經理人激勵政策......創新生態不斷走向成熟。
這里,有大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喬木層”,有中小企業、孵化器、金融機構等“灌木層”,還有政策、市場、基礎設施等“土壤層”。
有了這樣的創新生態,就能持續搶抓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
三
以“科技打頭陣,創新贏未來”為主題的第三屆科交會, 搭建科技成果、技術需求、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技招商五大對接平臺 。
高規格和專業化、品牌化是大會的絢麗底色。自2021年創辦以來,在安徽舉辦的科交會,邀請國家有關部委、兩院院士、知名高校院所、國內新興產業頭部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參會。
“轉化交易”是大會的重要落點。從會前到會中再到會后,成果和需求全流程跟蹤對接,加速項目簽約落地。前兩屆累計簽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412項,總金額達1208億元。
國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亮相科交會 程兆/攝
今年大會將展示2578件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參展單位1501家。大量科技成果密集發布,見證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實現更多創新技術和市場需求之間“雙向奔赴”、精準對接。本屆科交會籌備啟動以來,已促成對接交易項目401個,金額超1000億元 。
這個平臺,讓與安徽創新同向同行的伙伴,看到安徽創新發展的熱忱與務實,吸引融合更多資金、技術、人才紛至沓來。
這個盛會,成為國內外創新主體和投資者的巨大機遇。在這里,人們能看到一個生機迸發的中國,蘊含怎樣的內生動力;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創新森林,如何不斷孕育奇跡。
撰稿:吳曉征 鹿嘉惠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