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我省正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征程上闊步向前。
科技與產業跨區域協同步伐加快
一條條省際道路被打通,一批批省際合作產業項目落地,一項項省際政務服務事項高效辦結......近年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闊步前行,成就有目共睹,長三角區域整體實力走在前列,占全國經濟比重持續上升。
我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攜手滬蘇浙推動國家規劃實施、重點協同事項落實,在創新共建、協調共進、綠色共保、開放共贏和民生共享等方面實現新突破,一體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在長三角,科技與產業跨區域協同的步伐,始終步履鏗鏘。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4》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逐年攀升,2018年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幅達9.26%;近3年,長三角區域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率達到332.2%。
我省充分放大科技創新優勢,聚力高水平打造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五大研究院,已建、在建、預研13個大科學裝置,構建世界一流大科學裝置集群,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注入了“安徽動力”。
我省與滬蘇浙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合滬蘇浙開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累計立項實施國家級和省級攻關項目90項。推動創新資源共享共用,全省8608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納入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中國科大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成功研制“祖沖之二號”“九章二號”“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
區域協同創新持續深化,讓長三角科研合作更加緊密,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州等城市正在形成科研合作的核心圈層。
長三角地區產業協同發展,以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最為典型。
上海的芯片、軟件等組成汽車“大腦”,江蘇具有動力電池產業優勢,浙江能提供一體化壓鑄機,而安徽具有整車研發制造等突出優勢。一條新能源汽車的完整產業鏈就這樣構建在4小時車程內,正在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更多群眾享受一體化發展紅利
在滁州市南譙區,滁州市第四小學依托寧滁教育一體化合作,掛上了“南京市夫子廟小學烏衣分校”的牌子,還加入了南京江浦實驗小學教育聯盟,變成周邊家長眼中的“明星校”。
“兩地老師一起磨課、研討,手拉手、傳幫帶。”校黨總支書記吳徽說。
在教育、旅游、公共服務方面,安徽省政府與浙江大學開啟省校全面戰略合作,安徽大學與復旦大學簽署合作協議。聯合發布“上海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江蘇淮安周恩來故里—安徽大別山金寨‘兩源兩地’”等22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協同滬蘇浙立法施行長三角區域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規定,異地提取住房公積金、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等176項跨區域服務“一網通辦”,長三角區域內超千個文旅場所“一卡通用”。
足不出省,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大城市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近年來,我省引入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合作共建的國家兒童、創傷、中醫、腫瘤等區域醫療中心全部開診。
規劃一張圖、交通一張網、辦事一個章、民生一卡通......一體化的發展紅利正在轉化為增進民生福祉的“幸福紅利”。
左右逢源拓展發展新空間
在蕪湖港朱家橋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貨車川流不息,塔吊巨臂揮舞,數百輛奇瑞汽車整裝待發。從朱家橋碼頭出發,經由上海港,奇瑞汽車由此遠渡重洋,出口至世界各地。
奇瑞集團發布的銷量快報顯示,一季度,累計出口汽車25.55萬輛,繼續保持月度、季度中國車企出口第一,平均每30秒就有一輛“奇瑞造”銷往海外。
水路運輸是奇瑞汽車最主要的出口運輸形式,約八成的新能源汽車通過蕪湖港出口。
江水奔流,不舍晝夜。近年來,我省積極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完善聯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市場化要素對接平臺,提升與沿江省份開放合作水平。
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奮進征程上,中部六省正在持續深化產業等領域全方位合作。在去年5月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上,安徽牽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江西牽頭電子信息產業鏈,湖北牽頭新材料產業鏈供應鏈,湖南牽頭現代石化產業鏈......一省牽頭、各省配合,中部六省圍繞特色產業鏈推介對接,實現優勢產業鏈聯合招商,釋放出強大吸引力。
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安徽正把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不斷轉化為通江達海、左右逢源的發展優勢,奮力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記者 王弘毅 何珂)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