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顯微鏡的冷光下,洋蔥表皮細胞的蜂巢狀結構驟然浮現,冰草葉片上晶瑩的鹽粒在目鏡中化作“珍珠倉庫”,青霉菌絲在載玻片上舒展成巴洛克宮殿——這里是馬鞍山市第八初級中學生物社團的微觀世界。自2015年成立以來,馬鞍山市第八初級中學生物社團就像一座“生物實驗室”。10年來,生命科學的密碼在這里被解剖剪層層剖開,而屬于八中學子的科學夢想也在顯微鏡的目鏡中折射出斑斕的未來。
觀察常見的霉菌
觀察苔蘚
觀察鹽對洋蔥鱗片葉紫色外表皮的影響
社團名片
生物社團
馬鞍山市第八初級中學生物社團成立于2015年,至今已有10年歷程。社團旨在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經過10年的探索與實踐,已形成具有一定校本特色的社團活動體系。
社團隸屬于學校政教部門,分屬校團委管理,由生物學科教師擔任活動指導,新生入學后通過社團招新及測試,實現新成員招收。社團活動的設置要求符合《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結合生物學教材的內容,輔助生物學的教學進程,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社會責任感和生命觀念,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社團活動場地以校園環境及生物學科館室為主,以學校統一組織的外出參觀、研學等為輔,適時指導學生參加校外實踐活動,如調查超市酒釀種類、參觀酸奶車間等。社團活動的實驗材料多就地取材,貼近學生生活,方便學生課上和課余持續觀察研究,如山間池塘的水綿、苔蘚和蕨類,校園景觀池水中的微生物,校園中的迎春、紫藤、香樟、薔薇,菜場的蘑菇、蘿卜、菠菜、小龍蝦等,均可成為學生進行觀察和實驗的材料。
為了多維度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核心素養,社團堅持多樣化設計活動類型。“觀察類”活動包括觀察池水中微生物、觀察豬心結構、觀察校園植物及結構等;“模擬實驗類”活動包括模擬保護色形成的過程、模擬男女的性別比例;“探究實驗類”活動包括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比較不同濃度淀粉遇碘變藍的現象;“制作類”活動包括制作動植物標本、制作葉脈書簽等;“養植類”活動包括飼養家蠶、扦插植物等。
社團成員雖來自不同年級和班級,但在活動中能相互合作和交流,從而結下深厚的友誼,參與學習與實踐的熱情很高,通過圖文、視頻記錄自己的實踐過程,積極參加校級和市級組織的學生活動評比,并有多位學生在市級生物小論文評選活動中獲獎,還有部分學生參與了2025年安徽省“皖美課堂”生物學科小組活動的匯報交流,展示了在校學生的風采。
今后,社團將與時俱進,根據新教材、新課標、新技術、新發展等,設計并開展融合科學性、趣味性、安全性于一體的綜合實踐活動,助力學生創新思維、探究實踐。
觀察豬心臟的結構及功能
師生感悟
在宏觀與微觀間穿梭
□社團輔導員 李 婉
初中生對于宏觀的事物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借助顯微鏡等設備,學生可以在微觀視野下重新認識生物現象。在日常教學以及社團輔導過程中,我一直秉承教學相長的理念,樂于研究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創新實踐,渴望與學生一起成長,一起在教學實踐中發掘日常生物現象中蘊含的規律與本質。作為生物學科社團輔導員,我時常需要思索如何選擇實驗材料和設置多樣化的社團活動方案,從而引導學生在宏觀與微觀之間穿梭。
針對校內社團的活動方案,我主要根據教材上已有的實驗主題結合相關學科知識,設計學生可接受的融合實驗,如將七年級上冊常規實驗“觀察并制作洋蔥鱗片內表皮臨時裝片”與細胞外溶液濃度對細胞形態的影響相結合,設計鹽對洋蔥鱗片葉紫色外表皮的影響,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細胞失水的現象。
針對校外時段的活動方案,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驗證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主動學習和拓展新的知識領域,如“制作細胞模型”活動,學生從中嘗試認識并選擇多種材料進行制作,加深了對多種細胞結構的認識;“利用細菌或真菌制作發酵食品”活動引導學生與家人一起交流制作方法,在參與勞動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已有的發酵技術并嘗試創新改良方法。
時光荏苒,我見證了學生從七年級入學時青澀稚嫩的面龐到九年級畢業時踏實沉穩的談吐,感受到學生對于學習源源不斷的熱情、對于未知現象的好奇探索、對自身全面發展的渴求。作為一線教師和社團輔導員,我很樂意研究更適宜的活動方式為一批批學生的蓬勃生長貢獻一份力量,通過教書育人鏈接起現在與未來。
種植辣椒
栽培帶芽的土豆塊
眼前的微觀世界
□702班 王奕昕
每周四,我們都懷著激動與喜悅的心情踏入生物社團的實驗室。如果想觀察花瓣,我會先欣賞花瓣的大小、形狀、顏色等,然后用雙面刀片將花瓣切得細細長長,再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夾住其中一條薄而透明的花瓣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最后用鑷子夾住蓋玻片一側,另一側輕輕接觸水滴,緩緩蓋上蓋玻片,一個花瓣臨時裝片便誕生了。如果想觀察葉片結構,我會在玻片上滴上一滴水,再將葉切成薄片放入,蓋上蓋玻片。這些準備妥當,一個神秘的微觀世界便精彩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認識了校園各種各樣的植物。我通過觀看演示視頻,學習制作肥料的方法。我還種下辣椒苗,播種收獲的希望,也使校園多了一點綠意。這不僅鞏固了我學到的知識,提高了動手能力及與同學的協作能力,使生物知識更加貼近生活。
生物探索之旅
□702班 遲奕果 遲奕然
記得第一次握住冰涼的顯微鏡把手時,手心的溫度在金屬表面凝出霧氣。透過目鏡,洋蔥表皮細胞像整齊排列的“蜂巢”躍入眼簾,那一刻的震撼,讓我們明白生物社團的鑰匙正在為我們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
在觀察中,我們意外地發現冰草葉片表面結晶狀的“小珍珠”。社團老師指導我們用顯微鏡觀察這些小顆粒,原來這些不起眼的小凸起竟是植物儲存無機鹽的“小倉庫”。當我們用刀片輕輕劃開葉片,陽光穿過實驗室的百葉窗,在載玻片上折射出彩虹般的微光,那是我們第一次觸摸到生命的精密構造。
制作奇異的銀杏葉書簽,讓我們體會到了科學的嚴謹。最初用報紙夾著的葉片總是發霉卷曲,后來改用硫酸紙每天吸收葉片水分,在對實驗方案的不斷改進中,我們終于得到完美的金色扇形標本。這份堅持教會我們:自然界的規律不會輕易示人,唯有耐心才能叩響真理之門。
生物社團像一扇旋轉門,每次推開都能遇見不同維度的生命奇跡。生物社團活動讓我們收獲探索的能力、收獲自然的秘密。
與生命對話的700天
□914班 芮 諾
站在標本展示柜前,指尖拂過自己制作的鳳蝶標本,那些與生命對話的日子在腦海中漸次浮現。兩年前帶著《昆蟲記》走進生物社團時,我未承想到那些透明的玻璃器皿會成為通向微觀宇宙的任意門。
解剖剪刺破金魚尾鰭的瞬間,我第一次觸摸到生命的精密結構。魚鰓的絲狀結構在解剖鏡下宛如珊瑚,魚眼渾圓的晶狀體是“魚目混珠”的生動詮釋。顯微鏡下的霉菌王國更令人震撼,青霉的帚狀分生孢子梗如同巴洛克建筑般繁復,那些原本令人皺眉的霉斑在光學鏡頭下竟化作了一座座水晶宮殿。
校園里的一草一木教會我另一種觀察方式。當芍藥怒放、迎春花吐出鵝黃時,紅花檵木隱晦地綻放,我恍然意識到生命從不按照書中的坐標軸生長。最難忘的是制作水生生物標本那次。顯微鏡下的卓越池水滴里,輪蟲揮舞纖毛跳著華爾茲,水蚤像微型潛水艇般穿梭。我將這些觀察記錄整理成冊時突然明白,所謂標本制作不過是把流動的生命凝固成詩行。或許未來的某天,當我的指尖再次觸到昆蟲針的冰涼,依然能聽見曾經的自己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跳聲。
(通訊員李婉、王佳麗,記者謝婷婷)
□配文圖片由受訪學校提供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