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大別山,春意正濃。在六安市毛坦廠中學內,一場跨越25年的精神接力正在上演。4月14日,該校2000屆校友、陸軍工程大學基礎部副主任毛自森教授以及基礎數學教研室汪鵬副教授重返母校,以一場題為《國之需要,我之理想》的國防教育報告,在毛坦廠中學學子心中點燃強軍報國的熾熱情懷。
報告廳內,身著正裝的毛自森望著臺下青春的面龐,思緒回到25年前。“回到母校,仿佛回到了當年在教室里奮筆疾書的時光,那時我的班主任總說‘知識報國不是口號,是解題時多算一遍的堅持’”。這位全軍軍事建模競賽專家以“學長”身份,將導彈彈道方程與火力打擊籌劃問題化作數學符號,揭示“數學建模”的奧秘。
隨行的汪鵬副教授展示了軍校課堂實景:學員們在軍事背景下解構微分方程原理,詮釋了蘇中戰役七戰七捷、集中優勢兵力快速殲敵的數學內涵。“在陸軍工程大學,操場連著戰場,課桌對接戰位”。隨后,毛自森以“無人車路徑規劃”為例,解析數學如何成為現代戰爭的“隱形翅膀”。當PPT展示由他指導學員完成的“高原高寒地區無人車物資保障問題”的路線規劃仿真模擬時,現場響起陣陣驚嘆聲和掌聲。
報告會上,毛自森分享了他本人和汪鵬從毛坦廠中學走向軍校的成長經歷,他動情地說:“當年母校的紅色教育讓我懂得‘國之所需,吾輩所向’的擔當。如今,我帶領團隊攻克軍事建模難題,正是為了將論文寫在強軍事業的戰場上。”
作為一所誕生于1939年抗日烽火中的學校,毛坦廠中學校史館里仍保留著“教育救國”的斑駁標語。該校黨委書記余存寶介紹,近年來學校構建“行走的思政課”體系,發揚紅色傳統,將國防教育作為‘大思政課教育’的淬火熔爐,組織學生重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路線,在紅色遺址前開設物理課解析當年兵工技術。這種浸潤式教育成效顯著:2016年至今,已有217名畢業生攜筆從戎,15人進入陸軍工程大學,12人進入國防科技大學,25人成為空海軍飛行學員。毛坦廠中學也喜獲東部戰區“空軍招飛先進單位”,以及陸軍工程大學等軍校的“優質生源基地”殊榮。(通 訊 員 胡國俊 記者 韋玉柏)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