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裴夢陽入職安徽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擔任技術工程師的第五年。踏入企業之初,他驚喜地發現曾經在職業技能大賽中積累的實戰經驗與企業的實際工作實現了無縫銜接。五年來,他投身企業技術研發與項目改進工作,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思維,提出了一系列極具創新性的建議。面對技術難題,他也總能憑借扎實的技術功底輕松化解,并迅速成長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回顧曾經的教育經歷,裴夢陽稱離不開母校馬鞍山工業學校的職業啟蒙與技能培養,產教融合就像在他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指引他職業成長的方向。
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產業。近年來,為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馬鞍山市積極推進產教融合,通過建立以產業鏈為導向、以人才鏈為核心、以創新鏈為動力、以教育鏈為支撐、以價值鏈為紐帶的“五鏈融合”聯動機制,探索職業教育與產城共興發展的新機制,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創新發展。
從課堂到一線的無縫銜接
馬鞍山工業學校探索產教融合,曾為裴夢陽開啟通往職業技能大賽之門。備賽期間,該校指導教師為他量身定制科學高效的備賽方案,從夯實數控專業的基礎知識,到雕琢技能大賽的實戰技巧,均耐心地為他答疑解惑。與此同時,來自企業一線的行業導師也從新型數控技術的應用精髓,到銑削操作時的易錯點提示,給予他悉心指導。最終,裴夢陽在2016年安徽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數控綜合銑削項目中獲一等獎,并因此獲得進入本科高校深造的機會。
“近年來,我校在省級以上各類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累計斬獲獎牌152枚,其中包括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銅獎1枚,國家級金牌3枚、銀牌11枚、銅牌19枚,實現了我省裝備制造類國賽金牌‘零的突破’。這些輝煌戰績是我校深化產教融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采訪中,馬鞍山工業學校副校長黃云林介紹,該校學生團隊在產業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獲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銅獎,為馬鞍山市產教融合實踐再添生動注腳。
據悉,沈飛是寶武集團馬鋼軌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車輪精加工技能大師,30年堅守軌道交通行業數控加工崗位,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去年4月,在馬鞍山工業學校召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重點項目推進會上,沈飛被聘為該校產業教授。去年下半年,該校現代加工項目學生團隊積極備戰世賽。沈飛發揮在企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精湛技藝,從行業實際需求出發,為學生制訂精準的訓練計劃,并親自示范操作步驟,傳授多年來總結的經驗與技巧。針對比賽中可能出現的復雜問題,他引導學生進行模擬演練,培養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激烈角逐,該團隊斬獲世賽銅獎。
“產業教授成功地將企業的實際生產經驗、行業最新技術引入學校教學,讓學生在校就能接觸到真實的工作場景和前沿技術,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無縫銜接。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增強了他們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黃云林表示,在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深度交融的時代浪潮中,產教融合正以澎湃的活力,為莘莘學子鋪就一條技能成才之路。
裴夢陽(右)專注工藝探索
從“用工依賴”到“人才共育”的觀念轉變
“早在2019年,當涂縣政府為解決企業用工難題,牽頭推動校企訂單式合作,由學校向企業輸送產業工人。”位于馬鞍山市當涂經濟開發區的安徽奧克斯智能電氣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專注于智能家電整機及核心零部件生產,賦能當涂縣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建設。企業運營人力經理劉強明介紹,隨著企業與當地職業院校之間的合作進入深化階段,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訂單式人才培養及實訓基地共建等方面。
當涂經貿學校先后為企業定制了“奧克斯冠名班”“智能制造班”“工業機器人班”,課程融入企業技術標準,緊密對接企業數字化生產需求。如“工業機器人班”學生需掌握企業數字化車間的智能操作與維護技能,畢業即進入企業關鍵崗位。此外,企業為學校建立實訓基地、提供“教學工廠”,通過工學交替實現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效率及精準度。
采訪中,劉強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訂單班學生入職后免崗前培訓,可直接上崗,人力成本降低了30%;校企共享用工機制,幫助企業在生產旺季減少臨時招聘的成本。近三年,當涂經貿學校為企業輸送技能人才超150人,占企業技術崗位新員工的70%,其中20%成長為企業技術骨干。”在劉強明看來,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不僅幫助企業節約了人力成本、優化了人才儲備,還激發了創新功能。去年,校企聯合研發的“新能源汽車空調壓縮機”項目獲安徽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有效推動企業產品升級。
“早期的校企合作以解決企業用工短缺為主,比如2019年‘奧克斯冠名班’僅為短期定向輸送產業工人;2023年后,企業主動介入學校課程設計,明確提出‘課程內容需對接企業技術迭代的速度’,推動學校新增‘工業機器人運維’‘數字化工廠管理’等前沿課程”。劉強明介紹,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企業對待產教融合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用工依賴”到如今的“人才共育”,希望職業院校積極對接縣域產業升級,動態調整專業結構;推廣“企業導師+校內教師”雙導師制,深化“雙元”育人機制;地方政府細化激勵政策,強化落地保障;推動“數字化+產教融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實現學生獲得職業價值能力、企業獲得技術迭代動力、縣域經濟獲得創新活力的校企地三方共贏。
當涂經貿學校學生參觀安徽奧克斯智能電氣有限公司
從“校熱企冷”到“雙向奔赴”的破題路徑
“早期的校企合作多以學校主動對接企業為主,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合作模式也較為單一,往往是企業實習、就業等單方面需求供給,不少企業為了招工用人與學校進行‘紙面合作’”。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吳彩林介紹,作為一所市屬職業院校,該校聚焦我省十大新興產業和馬鞍山市“1+3+N”戰新產業集群,分階段、有重點地動態優化專業布局。通過老舊專業“被裁”、傳統專業“改造”、優勢專業“上新”,既做“加法”,也做“減法”,形成了“產業需求——專業培養——人才供給”的閉環機制。
該校依托馬鞍山市“產教融合試點城市”等系列政策紅利,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結合學校特色專業對聯系緊密的企業重點突破,聯辦開展冠名班、訂單班,邀請企業專家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課程標準的起草,并在校企共同開發校本教材、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等方面廣泛合作。該校各系部根據產業需求,著力探索校企深化合作的創新模式,結合“1+X”證書試點、技能競賽訓練等工作,在實踐教學中引入企業真實的生產場景,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數控加工、模擬導游、空乘服務、汽車維修等專業實訓室率先搭建起企業化教學環境,越來越多的產教融合特色品牌項目落地實施,如動漫制作技術專業“三引三出”培養,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校企八共”培養,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大師團隊引領”培養,數控技術專業“實境實品”培養,旅游管理專業“淡學旺工”培養,建設工程管理“三段遞進式”培養等。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度開展,產教融合創新機制愈發健全,校企基于各自的痛點問題,在生產實踐、人才培養與供給、專業成果反哺、技術合作研發等方面實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該校獲批我省第二批校企合作示范學校,逐步健全了校企主導、政府推動、行業指導、學校企業雙主體實施的合作育人機制。
據悉,該校部分校企合作已從單向輸出轉向深度協同。如,該校聯合政府、企業成立了智慧制造現代產業學院理事會,“政校企園”四方共商共建產業學院,形成“產學沿用”四位一體的校企合作生態圈。此外,產業教授、微專業、“校中廠”、企業學徒制培養等合作形式也不斷深入,校企共抓量質齊升,補“量”的短板,提“質”的軟肋,實現了從“校熱企冷”到“雙向奔赴”的轉變,校企為“服務地方、賦能產業”提供了堅實的人才與技術支撐。2020年以來,該校先后與馬鞍山市當地70余家企業合作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累計招收5137名企業新型學徒,“入企即入校”,為企業定向培養高技能人才。該校與省內外30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就業和實習實訓基地185個,其中,獲批建設省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4家、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11家。去9月,該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工建設,將聚焦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電子商務等優勢專業,建成集教學、實訓、科研、社會服務于一體,產教深度融合的綜合性實訓基地。
馬鞍山市委人才局、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定制班”合作交流會
從產教融合到產城共興的生態構建
為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我省自2023年開始立項培育產教融合共同體和產教聯合體。前不久,省教育廳公布了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首批培育項目中期評估結果、第二批培育項目名單暨縣域產教融合體培育項目名單,馬鞍山市成果豐碩:首批省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兩個項目順利通過中期驗收,獲批第二批培育項目兩個,獲批首批縣域產教融合體培育項目三個。
含山電子工程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趙光介紹,此次獲批縣域產教融合體培育項目的含山縣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產教融合體由含山電子工程學校、安徽中特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含山經濟開發區和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組建,成立初期在實訓基地建設、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將在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加快實訓基地升級改造、加大專業課程設置開發、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共享科研技術成果等方面做大產教融合文章,為含山縣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與技術保障。
記者從馬鞍山市教育局了解到,為推深做實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今年4月,馬鞍山市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技能人才培養的若干舉措》,通過“搭建一個平臺,建立四項機制”,即搭建市域產教融合平臺、建立定期會商工作機制、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健全中高一體協同發展機制,力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人才,服務該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該市聚焦打造“1+3+N”產業融合集群升級版,持續三年開展高校(職校)專業設置與產業規劃專項論證,停招淡水養殖、林業生產技術等“需求小、招生少”專業點72個;新增智能設備維護、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專業點58個。支持開發園區、職業院校積極構建市域、縣域產教聯合體,推動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截至目前,該市各職業院校與市內外268家企業建立合作,建成校外實訓基地152個,累計創建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40家。今年以來,該市共2369名職校學生進入企業開展生產性實訓,24名企業技術骨干、高技能人才受聘為產業教授,指導學校專業發展與產學研活動開展。
產教融合的“馬鞍山實踐”,以教育鏈對接產業鏈、以人才鏈激活創新鏈,不僅破解了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兩張皮”的難題,更在產城共興的土壤中培育出技術革新與人才成長的“雙生花”。當課堂的邊界消融于車間與實驗室,當企業的技術基因注入校園的育人血脈,這場教育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正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也為新時代技能型社會建設寫下生動注腳。
(記者 謝婷婷 特約通訊員 黃加根)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