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滁州學院積極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采用“多元驅動、精普融合、多維拓新、育智啟能”的多模態構建方式,將數字教室建設作為教育數字化的突破口,深入推動教育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變革創新。學校建成精品智慧教室6間、師范生技能AI實訓室5間、常態化錄播教室150間,實現多層次數字教室全覆蓋,標志著學校從“經驗教學”邁上“數據支撐”,為師生打造了高效互動、數據驅動的現代化課堂。
技術驅動課堂,智慧巡課構建教學評價新范式。傳統巡課方式存在時間局限、覆蓋面窄等問題,難以全面、實時掌握課堂動態。學校建成巡課錄課平臺,打破時空壁壘,實現教學管理部門對全校教室課堂教學的常態化、即時性監督。督導專家無需進入教室即可遠程觀察教師授課、學生互動等教學細節,實現“無感化”督導評課。引入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大大提高了巡課效率與精準度,使教學監管從被動響應轉變為主動預防。
服務教育核心,錄課平臺開拓校本優質資源匯聚新維度。建成數字教室深度融合常態化直錄播系統、無感擴聲系統及智能分析設備,構建起“全場景感知、全流程記錄”的教學空間。所有課堂錄像經分析后按學科、年級、教學主題分類上傳至校本教學資源平臺存儲,形成覆蓋全學科、全學段的動態資源庫。教師課后可調取課堂錄像,通過多角度畫面復盤教學環節,為教學反思提供可視化依據,顯著提升課堂專注度與互動效率。借助平臺還可分享優質課例,實現校內優質教學經驗的傳播與共享,加速教師專業成長步伐。
全面賦能教學,數字技術引領教育教學新“智”變。數字設備在視音頻分析的基礎上,通過AI轉寫功能將課堂對話結合知識點標簽自動生成結構化筆記,學生可通過資源平臺快速回溯重點內容,也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供了數據支撐。課堂行為分析系統對師生互動、小組協作等場景進行智能識別,生成“參與度”“專注度”“互動頻率”等多維度數據報告,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撐。借助常態化巡課平臺,管理部門實現對全校教學情況的實時掌控,及時發現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持續優化教學秩序。平臺上線三個月已積累課程資源3800余節次,督查課程3100余門次,督查次數6700余次。
學校數字教室構建了“教、學、管、評”一體化分析體系,成功搭建連接教學管理與教師發展、學生學習的智慧化橋梁,持續助力教育教學、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榮獲第九屆智慧高校CIO“凌云獎”(其中的智慧教室建設管理創新獎)。
通訊員 程紫溦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