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龍圖,坐衙門,三道御鍘不留情,兩袖清風立天地,一身正氣驚鬼神。”在肥東縣包公故里文化園花園井邊,來自肥東縣古城學校的音樂老師程明正帶領學生學唱歌曲《包公謠》。優美的旋律,動聽的童聲,包公精神走進了學生們內心。
4月24日上午,合肥市《地域文化融入義務教育美育課程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組將課堂搬進真實的文化場館,讓學生在包公像、包公故居、花園井等不同場地,身臨其境地感受包公廉政文化與地域特色,使學習過程更具趣味性和感染力。
文化浸潤,融合創新。“在傳承廬劇、木刻版畫等傳統非遺文化的基礎上,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創作,如在‘廉’魂課上,學生利用AI技術將包公故事生成劇本,再將劇本的不同片段通過具體的指令生成數字版畫。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將生成的數字版畫進行二次創作,并印制在卷軸上,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充分體現美術、戲劇、文學與AI的跨界交融,實現了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執教者來自安徽師范大學附屬肥東實驗中學蔡迎菊老師看來,將AI技術運用到美術課實際教學中,還是首次嘗試,但驚喜不斷,也讓大家真正感受到教育數字化正倒逼教學方式的不斷變革。
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肥東縣店埠學區中心學校黃衛琴老師。作為執教者之一,她認為多學科融合的課程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在準備表演和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師生主動查閱資料,深入探討,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據該課題第一主持人吳孝文介紹,本次活動突出以“廉”為內核,將包公精神融入學科內容,注重廉政文化教育,結合非遺文化,安排了展“廉”姿、奏“廉”韻、刻“廉”魂、貼“廉”氣、塑“廉”味、唱“廉”音、誦“廉”訓等7個主題課堂,涵蓋包公故事、廬劇、民族樂器、木刻版畫、戲劇臉譜、泥塑等非遺項目。
“學生走出校園,在包公故里文化園的校外場館中,以沉浸式、多元化的藝術體驗,深入了解包公文化,感悟廉政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這種館校合作的模式為美育課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它打破了校園邊界,讓地域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成為滋養學生心靈的沃土。”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美術教研員吳蓉頗為感慨,以包公廉政文化為核心,通過音樂、美術、戲劇、語文等多學科融合的形式,將思政教育與非遺傳承、人工智能技術有機結合,打破了學科界限,探索出了多學科融合美育新模式,深化了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育人功能。
活動當天,除了精彩的教學展示,還舉辦了美育論壇,與會專家、教師共同探討地域文化融入中小學美育課程的路徑與方法,是一次積極且富有成效的探索。為后續課程推廣和深化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典案例,有力推動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下一步,我們將與瑤崗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紀念館等場館繼續深化館校合作,拓展課程資源,完善教育模式,在中小學不斷深入開展地域文化教育,培養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吳孝文說。
(通訊員 昂衛明 本網記者 程榕娟)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