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正在進行“網上祭英烈”活動。(資料圖) 張延林 攝
網絡緬懷情不變
東風春草綠,又是清明時。清明時節祭奠先人、緬懷逝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隨著市民文明環保意識的提高,焚燒紙錢等傳統祭祀行為已大大減少,鮮花祭祀、“云祭掃”等方式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祭祀方式,清明節祭祀活動更加環保、文明。
鮮花祭祀寄哀思
3月29日上午,記者走訪了市區多個陵園公墓,看到在各墓園周圍都設有鮮花攤位,很多前來祭掃的市民入園前都會購買鮮花。
“您好,目前在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祭祀,咱們陵園準備的有鮮花,可以用帶來的冥幣、紙錢兌換,也可以單獨購買,只要10元一盆。”在市區天堂宮陵園入口處,工作人員向前來祭掃的市民發放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引導祭掃人員使用鮮花進行祭祀。
“無論是自己帶來的,還是現場選購的盆栽鮮花,我們都有工作人員每天負責澆水維護。”天堂宮陵園工作人員介紹,除了鮮花祭掃外,陵園還推出了網上祭祀、代客祭掃等祭祀方式,陵園的廣播里也在循環播放文明祭祀的倡議書,受到了不少市民的認可。
在譙城區烈士陵園東區墓區里,各個墓碑周圍更是被鮮花環繞,映襯著周圍的碧綠松柏和不遠處的渦河水,整個公墓區顯得素雅莊重。
“思親念故,心祭重于形式。”市民王云說,母親生前就喜歡鮮花綠草,近兩年家人來祭掃時,都是帶著鮮花來,表達追思的同時也能讓這里的環境更清潔美麗。
走訪中,記者發現除了敬獻鮮花、擺放果籃等方式祭奠外,還有不少市民加入“云祭掃”的行列中,參與這種綠色文明的祭祀方式。所謂“云祭掃”,就是逝者家屬在網上紀念空間,通過網絡獻花、留言寄語等寄托哀思。
“我們陵園一直都有網上云祭祀活動,在外地的朋友可以通過網上送花、寫思念信等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這兩年參與網上祭祀的人越來越多。”天堂宮陵園工作人員表示。
除了各陵園墓地開通了網絡寄哀思外,亳州晚報主辦的亳州新聞網還開通了《網絡中國節·清明》專題,在專題網頁上可以了解到各個時期的英雄先烈事跡、亳州有關的紅色故事、清明習俗文化等,還可以通過點擊網上贈送鮮花表達自己的哀思。
“我們開通一周左右的時間里,就有5萬多人次通過網絡點擊贈送鮮花,表達哀思。這說明文明祭掃的新風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種祭祀方式。”亳州新聞網負責人單景志介紹。
文明祭祀傳新風
網上祭掃、鮮花祭掃等新的祭掃形式,雖然形式不同,但其中對親人的緬懷之情不變,根植于心的文化基因不變。日前,市民政局和市文明辦向市民發出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倡導文明祭掃,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在全市營造文明、環保、節儉、安全的良好祭掃氛圍。
倡議書中倡導市民文明祭掃,不燒紙錢、用鮮花代替錫箔,倡導從儉辦喪,不搞封建迷信,這些移風易俗的理念,也得到了市民認同。
走訪中,多家陵園公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市民文明素質和安全素質的提高,很多人都開始選擇敬獻鮮花、栽種綠植等方式寄托哀思、禮敬故人,營造了良好的文明祭祀氛圍。
“祭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意。用絲帶祭掃取代香蠟、紙錢等傳統祭品,既美觀又能響應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的倡導。”市民劉先生說,古人解釋清明為“清爽明凈之時”,而文明祭祀可以更好地回歸氣清景明,讓祭掃多一分莊重,讓空氣多一分清爽。
記者 李錦文
責任編輯:沈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