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出發(fā)點是為民之心,著力點在為民之行。廣大黨員干部要把學習推廣“四下基層”作為第二批主題教育重要抓手,“下”沉重心,把準“基”調,深“層”剖析,腳步丈量,只為民之所向。
連天線,接地氣,只為暖民心。最是鄉(xiāng)音能傳情。質樸的鄉(xiāng)情鄉(xiāng)禮、純正的鄉(xiāng)里鄉(xiāng)音,總會一下子拉近群眾的距離,更容易走進百姓心里。“要給群眾一碗水,自己應有一潭水。”因此,黨員干部首先要認真學懂弄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聯(lián)系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話”與他們“聊天”“嘮嗑”,面對面才能親近貼心,實打實方可入腦入心。很快地將惠民暖民政策從“天邊”傳到“身邊”,在“大眾化”的宣傳中“化大眾”,在“通俗化”的講解中“化風俗”,如此,宣傳的政策便會高效快速地“飛入尋常百姓家”。
進社區(qū),串小巷,只為匯民智。最是實踐出真知。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廣大黨員干部在進行調查研究時,不能止于坐在室內(nèi)看文件、查資料、聽匯報,要練就焦裕祿式的“鐵腳板”,走基層、入小巷、進社區(qū)、串民坊。“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沉淀多少真情”,廣大黨員干部要和鄉(xiāng)親同坐一條凳子拜群眾為師,深入勞動一線向人民學習,真正做到通下情、順民意。真正尋到問題的根,剖析形成的源,覓得解題的法,為真知灼見而“不辭勞苦出山林”。
站田間,蹲地頭,只為聽民聲。最是貼心識真音。將心比心就會贏得真心,換位思考就會換取信任。對于群眾的關切、訴求,我們要思考在前,行動在即,變“坐診”為“出診”,融“信訪”為“信任”,轉“信訪”為“心訪”,化“呼聲”為“掌聲”。懷揣鄉(xiāng)土情懷和百姓情結,主動走近群眾邊,走進心坎里,幫其分析問題,助其尋找對策,努力把矛盾化解在早、化解在小,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滿意度,用貼心訪談彰顯“一枝一葉總關情”。
走村頭,入農(nóng)戶,只為解民憂。最是果敢破難題。基層是第一線,也是前線,更是火線。民生無小事,群眾的事就是我們心頭上的事。因此,我們黨員干部要變“會場”為“現(xiàn)場”,以“板凳會議”和“鄉(xiāng)村夜話”等多種形式,堅持鮮明的政治方向、具體的問題導向,運用積累的工作經(jīng)驗、錘煉的工作本領、有效的工作策略、臨場的應變能力,敢于直擊問題癥結,果斷提出解題之道,對群眾最為關心、關切的急難愁盼問題快速做出真誠回復和有效回應,特事特辦、急事即辦,樹立結果導向,形成實用閉環(huán),打通最后“一公里”,做好“后半篇”文章,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工作作風“不破樓蘭終不還”。
□懷寧縣清河中心學校專職副書記畢承紅
懷寧縣馬廟鎮(zhèn)中心學校黨支專職副書記 黃景新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