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節前夕,我忙里偷閑來到北大,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觀看了在京津高校里巡回演出的追憶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師生艱苦學習歲月的話劇《聯大往事》。看后深受感動,尤其是劇中所反映的聯大數十名青年學子為抗擊日寇、保家衛國,毅然放棄學業,轉考空軍航校,最后血灑長空、壯烈殉國的場景,讓我忍不住熱淚盈眶,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作為一個即將進入大學學習的高中生,我對這些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大哥哥們勇赴國難的愛國壯舉,感到由衷敬佩;但同時又為他們的英年早逝,傷心不已。我在想,這些風華正茂的天之驕子當時究竟懷著怎樣的念頭義無反顧地做出了他們人生中無悔的抉擇?
在我看來,是因為他們都懷有一顆胸懷報國志向、擔當民族脊梁之責任,為民請命、不怕死的愛國心。觀看話劇之前,我事先從網上查詢、了解到北京大學與西南聯大之間的歷史。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校舍極端簡陋,辦學條件艱苦,聯大師生除了要忍受日常生活上的艱困之外,還要隨時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但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之下,聯大師生相忍為國,團結互助,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豐碩成果,培養了各學科聲名卓著的科研人才;而且一大批熱血青年,投筆從戎,參加年輕的中國空軍,直接投身抗日戰場。他們的凌云壯志,領風氣、動人心!
我能真切感受到這些年輕生命里躍動的那顆陽剛血性,洗刷華夏民族近代之屈辱、永不言敗、不服輸的好勝心。在話劇《聯大往事》中,以男主人公何弘毅為首的青年學生之所以要去轉考航校,就是不能忍受日本飛機對于中國民眾和聯大師生的野蠻轟炸,決心去航校學習飛行技術,成為空軍飛行員駕機去打擊空中的日寇。飛機是20世紀人類社會工業發展的產物,不僅代表了一個國家尖端的科技和工業水平,而且對飛行員的素質要求極高。在抗戰時期,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飛機數量有限,更缺少高素質的飛行員。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日本,在當時擁有空中的絕對優勢。但即便是在實力上與敵人相差懸殊,這些以身許國的年輕人,不畏強敵,依然滿懷豪情地駕機飛向藍天,以青春、熱血、膽識和技術,在空中與敵英勇搏斗,給不可一世的日軍以重創,于凌云之上實現報國志,感天地、泣鬼神!
看《聯大往事》讓我明白,中國今天的進步和強大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們的先輩用青春、熱血和生命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前仆后繼、辛勤工作結出的碩果。年輕,代表著希望和未來,也意味著責任和傳承。少年壯志當凌云!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我們年輕一輩的堅定信念。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范浩唐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