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在北京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備受矚目。
52歲的劉慶峰與40歲的梁文鋒,作為兩位AI企業領頭人出席座談會。有人仿一句足球界的經典解說“打趣”:劉慶峰望著坐在對面的梁文鋒,滿眼皆是自己年輕時的模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企業亦然。梁文鋒的深度求索綻放于杭州,而劉慶峰的科大訊飛則興起于合肥。從獲得第一筆投資,到破局并實現盈虧平衡,再到成為中國第一家大學生創業的上市公司......每一個成長節點背后,均可看見合肥市委市政府尤其是合肥高新區默默支持的“身影”。
合肥高新區。合肥高新區黨政辦融媒體中心供圖
反向觀之,一城一企從來都是“雙向奔赴”。正如深度求索帶火了杭州,12年前,以科大訊飛為核心,合肥高新區成立國內首個語音及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產業基地——中國聲谷。如今,中國聲谷已集聚人工智能產業鏈企業1500余家。
事實上,從獲得第一筆投資,到成為中國聲谷的核心企業,再到集聚超1500家人工智能產業鏈企業,科大訊飛的成長歷程,正是合肥高新區賦能民營企業從一株“苗”長成一棵“樹”,進而形成一片“林”的生動寫照。
數據顯示,合肥高新區“五上”企業1265家,民營企業占95%;2024年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6家,民營企業占比97%。
“苗”-“樹”-“林”,民營企業緣何在合肥高新區茁壯成長?日前,人民網安徽頻道走進這里,探求這片土地上“民營經濟森林”長成的密碼。
育好一株“苗”——精準“滴灌”
時下,最火的電影當屬《哪吒2》。但是你知道嗎?影片里“三龍出逃虛空裂口”片段中的關鍵特效制作,出自合肥高新區的一家企業。
合肥瀚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瀚靈數字科技”)雖然參與制作的鏡頭只有30多秒,但用了小半年時間,反復易稿20余次,將東方神話與現代技術完美融合,成為影片的高光片段之一。
合肥高新區。合肥高新區黨政辦融媒體中心供圖
成立于2023年的合肥瀚靈數字科技是一家典型的初創型企業。去年,企業遷至合肥高新區騰訊眾創空間,獲得眾多政策、資源支持,團隊規模不斷擴大。“從10多人增加到30多人,除了特效團隊,還增添了燈光渲染團隊、解算團隊等。”該企業負責人說,“合肥高新區和眾創空間給我們全方位的創業孵化支持,包括辦公空間、基金投資、知識產權規劃、政策申報和高企申報等,給了企業很大的幫助,讓我們心無旁騖地在電影和游戲CG里深耕。”
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中民營企業是主力。目前,合肥高新區國科小突破4000家。面對如此之多的民營中小企業,如何讓一株株“幼苗”茁壯成長?
從合肥瀚靈數字科技的受惠可看出,合肥高新區開出了“精準滴灌”的處方——從辦公空間到政策申報再到基金投資,一言以蔽之:企業缺什么,政府補什么。
尤其針對初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痛點,合肥高新區金融“活水”精準“滴灌”作用更為明顯。
合肥高新區區屬國企合肥高新控股集團在安徽率先設立全國資天使基金、種子基金,重點支持早期項目發展,此外還布局了15支聚焦早期項目投資的基金,累計規模近50億元,支持早期項目超300個,補位市場化基金對初創期項目投資的缺位,為早期科技型項目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此外,該集團還與中國科大先研院合作設立合肥高新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用于支持新興產業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重點研發項目及相關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截至目前,參控股基金投資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約150個。
護“壯”一棵“樹”——梯度培育
民營企業成長過程,好似一株“苗”長成一棵“樹”。
何以為“樹”?維度頗多。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其一。去年公布的第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合肥高新區新獲批企業36家,占全省新獲批31.8%,占全市新獲批60%。截至目前,全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97家,占全省13.9%,較去年提高了3.2%;占全市40%,較去年提高了6%。
走向資本市場更為直觀。2024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短短3日,合肥高新區兩家企業——訊飛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星圖測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相繼敲鐘成功。目前,該區已培育境內外上市企業35家。
中國聲谷。合肥高新區黨政辦融媒體中心供圖
無論是“小巨人”企業的養成,還是助力企業資本市場“敲鐘”,合肥高新區賦能“工具包”里,都有一件“法寶”——梯度培育。
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為例。此前,合肥高新區出臺《合肥高新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攻堅方案》,依據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要求,分層級梳理出符合條件的企業2500余家,進而形成“區-市-省-國家-單項冠軍”的五級梯度培育模式。
再看助企上市,合肥高新區構建了“儲備、培育、股改、輔導、申報、上市”的六級上市后備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育輔導工作,助力企業分階段、有計劃地邁向資本市場。
當然,梯度培育并非無的放矢。走訪中,記者發現,合肥高新區諸多工作人員頻頻提及“企業庫”“儲備庫”等與“庫”相關的關鍵詞。“一個‘庫’,就是一個靶向群體。通過這些‘庫’能對企業精準畫像,服務才能實現一企一策。”合肥高新區經發局綜合處處長許楊說。
繁茂一片“林”——進階的產業“森林”
獨“木”不成“林”,深知此理的合肥高新區致力于打造一個共生共榮的民營經濟產業“森林”。
何謂“森林”?產業集群最為具象。
這片194平方公里的產業沃土,能見“林”的不只有“谷”,還有一條“道”——云飛路。別看它只有幾百米長,卻累計孵化培育了近30家量子企業,因此得名“量子大道”。如今,合肥高新區已匯聚64家量子科技企業,形成了覆蓋通信、計算、測量等多領域的“量子叢林”。
當空天信息產業聚攏合肥90%相關企業、集成電路重點產業鏈企業突破200家、生物醫藥產業園穩居全國前15強時,合肥高新區正繪就一幅民營經濟由“木”而“林”的進階藍圖。
產業“森林”何以成?合肥高新區有一套成熟的“育林經”。
首先是“育木法”。“服務好本地企業就是最好的招商。”在多地紛紛釋放對外招商項目紅利的當下,合肥高新區另辟蹊徑,以獨特的視角解鎖營商環境的新打法。
攜手陽光電源、科大訊飛、美亞光電、安科生物等30余家龍頭企業,合肥高新區梳理出“兩圖兩表”——產業生態鏈圖、用地分布圖、企業一覽表、項目一覽表,推動本土企業就地“開枝散葉、聚木成林”。
其次為“移栽法”。錨定“科創+智造”產業布局總方向,以雙招雙引加速推進產業集群能級躍升。
合肥高新區。合肥高新區黨政辦融媒體中心供圖
日前,凱賽生物與寧德時代在合肥高新區成功“牽手”。作為全球生物制造新型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凱賽生物項目的落地,不僅強化了該區新能源產業鏈閉環,更助力其打造長三角生物基材料創新高地。
過去一年,合肥高新區新簽約項目281個,協議總投資902.38億元,同比增長19%,創歷史新高,其中10億元項目21個,50億元項目4個。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獲批建設量子科技、商業航天、通用人工智能3個安徽省未來產業先導區之后,合肥高新區的創新策源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優勢。
最后是“護林法”。成立重點龍頭企業服務工作專班,由管委會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高效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各類問題。同時,將涉企發展重點事項梳理后納入任務督辦平臺,明確責任劃分,密切協同聯動,確保企業訴求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合肥高新區聚焦為企服務,靶向施策,為陽光電源加速發展增勢賦能。”日前,在合肥高新區為企上門服務活動中,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表示,集團將在光、風、儲、電、氫五大領域持續深耕,與合肥高新區同頻共振,再創新高。
曹仁賢的這番講話,無疑意味著民營企業與政府“雙向奔赴”的故事在合肥高新區的土地上再次落筆續寫。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