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銅陵銅冠機械的車間里,59歲的鉗工王師傅正在手工打磨核電閥門密封面。他身后,徒弟操作著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檢測機器人———0.5秒內完成128項數據采集。兩代工匠的交替瞬間,定格了安徽企業的進化軌跡。
這家擁有67年歷史的老廠,憑借“高精度銅基材料”專利逆襲為行業“小巨人”,產品應用于長征火箭燃料系統。
在安徽,這樣的故事并非個例,埃夫特機器人脫胎于奇瑞焊裝車間,巨一科技從變速箱修理鋪成長為新能源動力總成龍頭......
安徽,在培育企業上一直都在“下功夫”。
通過多年培育,我省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約2.3萬家,居全國第8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599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90家,居全國第8位;涌現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0家。
“皖企”的創新突圍,正是“安徽制造”的生動注腳。
蓄勢:“小巨人”挺起“新制造”
在蕪湖奇瑞智能制造工廠,生產線上每70秒下線一輛新能源汽車。支撐這個“奇跡速度”的,是周邊140家“小巨人”企業構成的本地化供應鏈———從巨隆集團的轉向節到杰鋒汽車的渦輪增壓器,從埃泰克汽車的智能座艙到鑫科材料的銅合金線束,配套半徑不超過50公里。“哪怕一顆螺絲釘,我們都有三家‘小巨人’備選供應商。”奇瑞供應鏈負責人說,這種“鏈式協同”使公司產能大大提升。
這正是安徽“聚鏈成林”戰略的縮影。
以龍頭企業為“主干”,以配套企業為“枝蔓”,構建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
“過去引進企業是‘撿到籃里都是菜’,現在是‘提著菜籃找好菜’。”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徽首創“鏈長+盟長”雙軌制,組建產業創新聯盟,推動鏈上企業協同攻關。
在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蔚來汽車與國軒高科、科大訊飛等企業形成“半小時配套圈”,研發周期縮短30%。
在蚌埠凱盛工程技術有限公司,0.12毫米超薄電子玻璃在流水線上勻速傳動。這項曾受制于人的技術,被企業用3年時間攻克,良品率從47%提升至92%。“我們專攻玻璃熱端裝備這個小領域,但市場占有率做到了全球第一。”技術負責人展示著企業專利墻———387項專利中,63%屬于行業首創。
在安徽,“小巨人”們的創新圖譜清晰可見。
量子賽道,科大國盾量子實現量子密鑰分發設備小型化,產品應用于金融、電力等120個場景;
新能源汽車,巨一科技自主研發的電機控制器,將能量回收效率提升至97%,配套蔚來、比亞迪等車企;
光伏新能源,華晟新能源異質結電池量產效率突破26%,每瓦成本下降0.15元;
......
專精特新企業是制造業優質企業中的關鍵一環,省工信廳副廳長羅文杉表示,我省將實施“三新一強”計劃,支持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
起勢:“獨角獸”躍出“新高度”
1秒鐘4片、1小時14400片,在宣城,華晟新能源公司不僅在業界率先實現異質結光伏電池的大規模低成本制造,單線生產效率也做到了國內外第一。
經過四年多的創新發展,眼下,在華晟驗證的新材料、新技術數量超過40項,其中八成已在行業推廣,企業一躍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光伏“獨角獸”。
近年來,安徽大力支持獨角獸企業培育壯大,“皖字號”獨角獸企業數量排名屢創新高,顯示出安徽在科創領域的潛力。
除了數量的增加,安徽獨角獸企業在全省的分布也更為均衡。
除合肥以外,蕪湖、滁州、蚌埠、宣城和淮南五市均出現獨角獸企業,從“一城獨秀”到“六城共舞”,優勢賽道和新賽道共同發力,為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增添了強勁的動能。
作為較早涉足汽車新零售的頭部企業,位于淮南的汽車服務“獨角獸”花生好車一直保持著不俗成績,形成以直租、批售、回租、新能源汽車零售為主的業務板塊,可為車主提供方便的近場服務。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區的智能硬件獨角獸企業視涯科技,是專業從事硅基OLED微型顯示器件研發制造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從IC(集成電路)設計、微型顯示器件生產、光學系統設計制造到智能可穿戴終端的全產業鏈業務。
在安徽,16家獨角獸企業正以“非線性增長”之勢躍出“新高度”。
隨著培育體系的持續完善和政策支持的力度增大,安徽正涌現出更多的獨角獸企業,讓更多高成長企業成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主力軍。
成勢:“頭雁”領航“新集群”
從合肥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到蕪湖機器人產業園,從滁州光伏玻璃熔窯到蚌埠生物基材料實驗室,安徽制造業版圖上,37家百億級龍頭企業正以“頭雁效應”激活整片產業生態。
在汽車產業,2024年,我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68.4萬輛,占全國總產量近五分之一,整車出口量更是超越傳統汽車強省,躍居榜首。
產業跑得快,得靠“龍頭”帶。安徽聚集奇瑞、江淮、大眾安徽等7家整車企業,加上超過4000家零部件及后市場企業,共同構成了一個超強大的產業集群。
再看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領域,全球出貨量排名前十的龍頭企業中,已有7家光伏玻璃企業、4家光伏電池片企業、5家光伏組件企業、2家光伏逆變器企業、1家儲能電池企業和1家儲能系統集成企業在安徽布局發展。
在安徽本土,陽光電源、國軒高科、華晟新能源等一批企業加速成長,現有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上市企業4家。
在安徽,企業的“頭雁效應”同樣呈現多維度裂變———
縱向延伸:京東方10.5代線在合肥落地后,吸引住友化學、欣奕華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打造全球最大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橫向跨界:銅陵有色進軍新能源賽道,其研發的銅箔厚度僅4.5微米,打破國外壟斷并帶動本地鋰電池產能擴張至120GWh;
生態反哺:陽光電源牽頭成立“光伏智慧能源創新聯合體”,開放專利池給32家中小企業,推動安徽光伏逆變器全球市場份額突破35%。
安徽的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引領不是簡單的規模疊加,而是通過技術溢出、生態共建實現產業能級躍遷。當“頭雁”帶動“群雁”在創新雨林中協同進化,當產業鏈在開放共享中筑牢韌性根基,這種“皖軍模式”正為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提供鮮活范本。
省工信廳廳長馮克金表示,我省將按照企業成長路徑,梯度培育制造業優質企業,力爭到2027年,年均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0家左右、專精特新企業1000家左右、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200家左右、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業鏈鏈主企業10家左右,形成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體現安徽特色的制造業優質企業方陣。
記者手記
從大科學裝置的粒子對撞,到創新企業的估值飆升;從巢湖之畔的實驗室燈光,到絲路駝鈴中的安徽“智造”,記者采訪調研安徽近百家企業,見證過“小巨人”的奔跑,傾聽過“獨角獸”的吟嘯......當科研的“深蹲”轉化為企業的“跳板”,當產業生態孕育出企業成長“溫暖氣候”,“皖企”將以更澎湃的氣勢,拓展“安徽制造”版圖。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