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的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橫跨兩岸格外壯觀,長江上貨船穿梭不息,一派繁忙運輸景象。大橋建成通車后,對于加快區域協調發展、加強長三角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意義。(資料圖片)本報通訊員 肖本祥 攝
緊扣“高質量”,提速“一體化”,下好“一盤棋”。
我省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深入開展創新探索和攻堅突破,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高層次協同開放、生態環境共治聯保等領域合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果。
協同創新
加強科技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
走進長三角知名高校院所,搭建產學研對接服務平臺,一項名為“長三角高校院所行”的活動,已然成為我省深化長三角科技合作的品牌活動之一。
去年11月,“長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辦。現場既有地市的創新政策宣介,又有學校的項目路演,還有安徽企業發布的技術需求,產、學、研三方深度交流,氣氛熱烈。
據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長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動主要是面向長三角知名高校院所,通過政策宣講、專題報告、需求發布、成果路演、交流對接、項目簽約、場景發布、圓桌論壇等多種方式,搭建企業技術需求與高校創新成果對接平臺,幫助我省解決產業發展堵點和企業技術需求卡點,同時引進成果來皖轉化、引進人才來皖發展、引進平臺來皖落地,提升安徽開放創新水平和資源配置能力。
一項項對接活動,帶來豐碩的合作成果。截至目前,“長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動已先后走進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12所滬蘇浙知名高校。與500余名專家團隊建立了對接聯系,幫助我省企業328項技術需求實現精準對接,引進51項高校最新創新成果來皖轉化,簽訂各類合同333項、金額達61.4億元,合同數、金額同比分別增長284%、631%,與紫金山實驗室、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滬蘇浙高能級創新平臺建立了對接合作渠道。
“長三角高校院所行”,是我省加強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的一個縮影。
去年以來,我省開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累計與滬蘇浙立項實施國家級和省級攻關項目90項,升級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全省8608臺(套)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與滬蘇浙共享共用;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帶動作用,與滬蘇浙共建首批12家創新聯合體。
共建共享
完善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
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與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丹陽社區,擁有同樣的地名、相通的街道,“一腳踏兩地、雞鳴聞兩省”成了這里最具特色的地理標志。2016年,兩地派出所在兩個丹陽交界處聯合設立了皖蘇“兩省一街”警務室。該警務室設立皖蘇兩地公安政務服務窗口,實現兩省群眾“進一扇門,辦兩省事”。
目前,在已有警務跨省合作基礎上,馬鞍山市進一步拓展深化“兩省一街”共管共治的政務服務功能,設置5個“跨省通辦”窗口,2024年辦理民生事項超1500件。
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我省攜手滬蘇浙共同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和城市(縣、區)“一對一”結對,取得一批顯著成果。
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幫扶持續深化,重點任務全面推進,“7+3”合作園區落地項目超過300個;省際毗鄰地區合作提質升級,寧滁、寧馬新型功能區累計落地億元以上項目275個;宣城市納入上海大都市圈規劃范圍,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批復設立。
長三角居民服務“一卡通辦”事項擴大到78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擴大到176項。我省與滬蘇浙合作共建6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部開診,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長三角大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滬皖共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簽約建設,積極探索異地養老新模式......
足不出省即可享受更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異地醫保報銷等事項辦理更加便捷;電子證照在長三角地區互認通用,享受“一網通辦”服務,長三角群眾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一體化發展的“紅利”,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圍繞高層次協同開放,我省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制定印發安徽任務清單,參與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打造安徽聯動發展區;與滬蘇浙揭牌成立長三角“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會,推進長三角優勢產能、優質裝備、適用技術和標準“走出去”;沿江各港口與洋山港實現進出口貨物“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共保生態
綠色美麗長三角照進現實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
初春的黃山,風景如畫,新安江猶如一條耀眼的銀練穿行在長三角南翼。游船緩緩行駛在江上,綠水、碧空、青山,儼然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發源于黃山市休寧縣的新安江,向東流入浙江省千島湖,干流長359公里,在安徽境內242.3公里。皖浙兩省,有著“同飲一江水”的情誼,更有著“共護母親河”的信念。
10多年來,皖浙兩省接續開展三輪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安徽年年實現水質達標的承諾,不僅獲得了補償資金,還正在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高質量轉化的通道。
如今,新安江已成全國水質最好河流之一,跨省斷面生態保護補償系數連續13年優于考核標準,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始終在攜手努力。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國內首部跨省域綠道建設標準,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西大別山區、皖南—浙西—浙南山區綠色生態屏障扎實推進;落實與江蘇、浙江交界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長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質保持Ⅱ類;深化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建設,皖蘇長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簽約實施。
同守一江清水,共護萬里碧空。環境共保之下,綠色美麗長三角照進現實。
(記者 王弘毅)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