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市潁州區教育局 劉銀燕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刻重塑教育生態。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最新要求,勞動教育必須適應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實現從傳統模式向現代范式的轉型。
一、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重構與價值定位
2025年全國兩會中,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成了熱點議題,這個議題不僅回應了“雙減”、升學焦慮等民生關切,也向中小學校的勞動教育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當自動化到一定程度后,作為勞動主體的人,未來可能幾乎不需要進行任何傳統意義上的勞動,那么,勞動教育對人類生活還有意義嗎?
2025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核心價值正是以勞促“全”,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追求“真”的價值規律、體會“善”的倫理目的、擁有“美”的情感體驗,進而實現智性、德性和審美性的有機統一,即通過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從“技能傳授”向“素養培育”的轉變:培養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人機協作意識,發展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塑造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勞動精神,提升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適應能力。
二、人工智能融合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創新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勞動課程要堅持育人導向,構建以實踐為主線的課程結構,加強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聯系。要構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必須打破學科壁壘,遵循“基礎性勞動+智能技術應用+創新實踐”的三層架構,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發展需求。
日常生活勞動課程中增加智能元素,將勞動課與AI編程課相結合,把傳統家務勞動升級為“智能家居管理”項目,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通過編程控制智能家電完成日常家務;生產類勞動課程主要通過學校社團活動開展:利用智能控制技術模擬實現紅綠燈自動控制、自動澆水器等。服務性勞動課程重在培養社會責任感,如為盲人開發便捷的智能化語音盲道導航系統,為老人設計視頻語音操作系統。在日常教學中,人工智能相關基礎技能充分融入到各學科教學中去:如科學課上學習傳感器原理后,延伸到勞動課的智能種植實踐;信息技術課學習編程基礎后,應用于勞動課的機器人控制項目。
人工智能時代,實現勞動教育從“為了獲得勞動技能的教育”轉變為“通過勞動而獲得教育”,學校和教師作為勞動教育的主要施教場域和施教者,師資隊伍水平成為影響勞動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表明,開展勞動教育最顯見的障礙在于師資力量不足,主要體現在相關教師的數量、專業素質等方面,這也意味著教師的初始培訓和職業繼續教育將需要與時俱進。為了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賦能勞動教育,凸顯以勞育人的價值導向,學校可以引進具有人工智能專業背景的人才,充分發揮其人工智能技術優勢,立足中小學不同學段學生的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從學生發展實際出發,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學習范式的轉變。與此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利用當地高校教育資源,為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提供系統化的智能技術培訓課程和勞動教育培訓課程,充分幫助其構建系統化的理論框架,掌握智能技術手段及應用場景,引導勞動教育教師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知識素養,為推動中小學勞動教育創新發展奠定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勞動教育也必須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升級,以進一步深化學生的勞動價值認知、激發創新思維、推動人機融合,提升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