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挑戰,大學生宿舍矛盾已成為影響校園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據教育部2022年學生工作調研數據顯示,全國高校每年處理宿舍矛盾案例超過12萬起,涉及空間分配、作息差異、文化沖突等多個維度。面對這一現實課題,我們既要繼承“六尺巷”傳統智慧中“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禮讓精神,更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學生矛盾調解機制。
一、文化基因與理論根基的交融共振
“六尺巷”典故蘊含的“禮讓”精神,本質上是中華文明處理人際關系的智慧結晶。張英“一紙書來只為墻”的家書,展現出傳統士大夫“克己復禮”的道德追求。這種文化基因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社會性理論具有內在契合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宿舍作為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域,其矛盾本質上是社會化過程中個體與集體的辯證統一過程。
馬克思主義矛盾觀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毛澤東在《矛盾論》中強調:“矛盾的斗爭是絕對的,統一是相對的。”宿舍矛盾的存在具有必然性,關鍵在于如何將矛盾轉化為促進個體成長的契機。傳統“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為矛盾調解提供了方法論啟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與恩格斯關于“歷史合力論”的論述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在宿舍矛盾調解中,既要維護集體生活的統一性,又要尊重個體差異性,這正是“和合”文化的現代表達。
二、當代大學生宿舍矛盾的結構性解析
空間爭奪是宿舍矛盾的顯性表現。即使是四人間宿舍,人均也不足5平方米的物理空間,疊加儲物、學習、休息等多重功能需求,極易引發領地意識沖突。某高校心理中心統計顯示,約65%的宿舍矛盾源于物品擺放、衛生值日等具體事務,但背后折射的是權利意識的覺醒與公共空間管理的滯后。
文化差異導致的認知沖突具有深層性。來自不同地域、家庭背景的學生群體,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北方學生與南方學生對洗澡頻率的認知差異,農村生源與城市生源對公共物品的使用觀念分歧,都構成潛在矛盾源。這種差異本質上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微觀層面的投射。個性發展與集體生活的張力需要辯證把握。“00后”大學生個體意識強烈,追求個性化表達,這與宿舍集體生活要求形成結構性矛盾。
三、“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實踐創新路徑
建立梯度化調解機制需要制度創新。可構建“室友協商——班委調解——樓長介入——專家咨詢”四級調解體系,形成“小事不出宿舍,大事不出樓宇”的自治格局,這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群眾自我教育的理論一脈相承。
培育共享文化空間是治本之策。通過創設“宿舍文化節”“修身文明月”等載體,促進文化交融。某高校推行“文化展示周”活動,使跨省室友矛盾發生率下降38%。這種實踐印證了馬克思“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的辯證關系,通過改造環境實現主體提升。構建成長型矛盾觀重在價值引領。要引導學生認識到“矛盾是成長的階梯”,體現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將矛盾處理轉化為育人過程,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站在“兩個結合”的高度審視高校思政工作創新,“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的現代轉化具有典型意義。它既傳承了“禮之用,和為貴”的文化精髓,又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在實踐中創造出“矛盾——調解——成長”的良性循環機制。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古為今用,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傳統文化進行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構建中國特色高校治理體系提供了鮮活樣本。
郭超,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縣處級宣傳干部進修班學員、巢湖學院黨委宣傳(統戰)部副部長;陳小舉,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二班學員、巢湖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郭 超 陳小舉)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