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黃山,蒼穹碧藍如洗,群山草木青翠,派送出獨屬春天的迷人景致。
綠色是黃山的底色,也是發展的底氣。黃山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積極發展綠色農業,不斷升級生態產業,探索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綠色發展之路。
一戶茶農的“生態賬本”
在休寧縣藍田鎮南塘村的茶園里,一片片“小黃板”被錯落有致地扦插著,宛如一個分外醒目的大棋盤。
4月16日清晨6點,茶農洪禮杰早早來到茶園,趁著晴好天氣采摘新茶。
“不要小看這些粘蟲‘小黃板’,它可是茶園病蟲害的克星?!焙槎Y杰與記者算起對比賬:插上“小黃板”,不僅省了工時和農藥成本,茶葉價格也提高了20%,“一減一增”每畝茶園可增收300元左右。
黃山市現有茶園80萬畝,茶葉是當地農業支柱產業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該市應用茶園綠色防控技術,打造全國首個全域茶葉無農殘城市,目前全市生態茶園面積已有50余萬畝。
“根據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單,黃山市三大傳統名茶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的品牌價值累計達147.18億元?!秉S山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朱舜球介紹,2024年該市茶葉綜合產值283.5億元,茶葉出口量、出口值均占同期安徽省的75%以上。
“這幾年,黃山市還涌現出‘歙采繽紛’‘黟品五黑’等區域品牌,這些品牌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加快了產業聚集效應的形成,也顯著提升了農民的收入?!秉S山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科科長凌剛告訴記者,2024年黃山市農產品加工產值296.7億元,同比增長6.9%;綠色食品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產值667.3億元,同比增長9.4%。
一個村莊的“生態樣本”
粉墻黛瓦的徽州古村、綿延6公里的楓楊林濕地、流淌千年的徽州堨壩、穿越古今的魚燈夜游會......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西溪南村,被游客譽為現實版的“綠野仙蹤”。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動的山水人文畫卷。
西溪南村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于一體的古村落,楓楊林濕地是西溪南村的金字招牌。為推動生態旅游持續發展,西溪南村主動按下“暫停鍵”,封閉部分游覽線路,讓村里的楓楊林“輪休”。根據輪休制度,西溪南村每2個月輪流開放原有的兩條游覽線路,并開展植被修復,消除游人踩踏形成的羊腸小道,給濕地修補修復的時間,也給楓楊林及各類生物休養生息的空間。
“2024年西溪南景區共接待游客195萬人次,較上一年增長2倍?!蔽飨湘傸h委副書記胡劍霖說,目前西溪南村共有民宿85家,從事旅游業的村民1000余人。
在黃山市,被綠色帶“火”的村落不只有西溪南村,歙縣霞坑鎮石潭村因油菜花火爆出圈,歙縣雄村鎮賣花漁村因梅花火爆出圈,黟縣宏村鎮塔川村因秋色火爆出圈......
3月26日,2025年全國春季旅游宣傳推廣活動在安徽黃山啟幕;4月8日,2025“春學江淮研讀安徽”啟動儀式暨全省研學旅游基地品質提升試點工作交流活動在黃山市舉行;4月13日上午,2025長三角綠水青山運動會在黃山市開賽......一項項賽事和活動的舉辦,在增加鄉村曝光率的同時,也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借助山水秀美的獨特優勢,黃山市打造了茶旅融合、生態康養、農事體驗、研學基地等鄉村休閑精品旅游風景線。目前,已創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區19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10個。
一條河流的“生態范本”
4月10日,杭州、黃山兩市聯合印發2025年度30項合作事項清單,涉及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產業園區、電商金融、人才科技、文化旅游、醫療教育等方面。
杭州、黃山兩市合作持續向縱深推進,一個重要的紐帶便是美麗的新安江。
從空中俯瞰,發源于休寧六股尖的新安江,一路向東穿山越嶺,百轉千回于徽州白墻黛瓦間,匯入杭州千島湖,猶如一條綠絲帶串起皖浙兩省。
從開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到升級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2012年以來,皖浙兩省在新安江探索的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正從“一水共護”邁向“一域共富”。如今,“新安江模式”在全國27個流域、23個省域復制推廣。另外,黃山市和黟縣、歙縣入選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歙縣入選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歙縣石門鄉竹嶺村,擁有豐富的竹林資源。2023年11月,村集體通過安徽省生態產品交易所,以每噸45元的價格完成了首單220噸的碳匯交易。
“從賣空氣,到排污權、水權交易,生態資源可度量、可交易,綠水青山成了‘綠色銀行’?!卑不帐∩鷳B產品交易所董事長劉曉路介紹,目前,該所交易要素涵蓋排污權、碳匯、水權、VEP收益權等14類,累計交易額超47億元。全省首筆林業碳匯線上交易、新安江流域首筆水權交易、首個“零碳”會議、首筆跨市域“生態檢察+林業碳匯”項目、首筆水土保持項目碳匯交易等落地黃山。
今年2月底,黃山市完成新安江(安徽段)水流自然資源的三維立體調查登記,為全國首例,開啟了自然資源管理的新篇章。
黃山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何文英告訴記者,此次調查融合了自然資源、水利、水文、生態、農業和文旅等相關數據,拓展了自然資源、生態保護、防汛應急、智慧文旅等方面的應用場景,為新安江流域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和監管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記者:吳江海 袁中鋒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