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天津師范大學的肯尼亞籍博士生孔愛凱(中文名)小心地將一盒黃山毛峰包裝好交給快遞員。茶葉來自黃山市黟縣的茶山,同時從天津飛往內羅畢的還有他的田野筆記:“茶山上那些黃色的粘蟲板在霧靄中浮動,恍若非洲草原上遷徙的角馬群。村民說這能起到物理防蟲的作用,中國鄉村治理智慧,或許就藏在每一片綠色的葉子里。”
柯村的油菜花海吸引了來自肯尼亞的小伙孔愛凱。
“每個聲音都被認真傾聽”
四月的黃山,煙雨與陽光交織,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4月7日,站在黟縣柯村鎮金色綢緞般的油菜花海里,孔愛凱用京東大鼓說唱著柯村故事:“柯村人民真好客,黃山的美名天下傳......”
孔愛凱今年28歲,在中國已留學9個年頭。從最初對中國的向往到逐漸融入,他期待自己成為中非友誼的使者。他的專業是政府治理與公共政策,此次來黃山黟縣做中國鄉村治理調研。他在村里邊走邊看,用手機拍了又拍,用紙筆記錄下突然出現的想法。
孔愛凱很喜歡圍爐夜話的民主氛圍。
夜幕降臨,一陣小雨后氣溫逐漸下降。柯村紅柯窯廣場上燃起了篝火,炭火舔舐著黑色的茶罐,新茶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鎮黨委書記汪琦帶領干部和村民圍坐在炭火前拉呱。
汪琦書記的話打破了夜晚的寧靜:“文旅項目還有哪些意見?大家盡管提。”“書記,咱村的黑雞IP都火出圈了,能否給黑玉米、黑豬也設計個卡通形象?”開民宿的張暉話音未落,鎮長吳雪穎已經掏出手機:“記下了!這兩天聯系美院學生來采風。”
孔愛凱在筆記本上用流利的漢字寫著:“原來中國的基層會議不用會議室——篝火、熱茶、七嘴八舌的討論,連爭論都帶著煙火氣。這種民主參與的模式,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和諧與協作精神。每個聲音都被認真傾聽,這種共創與共享的精神,讓我對文化融合與鄉村振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抬頭看見火星子噼啪躥上夜空,突然笑了:“黑雞、黑玉米和黑豬這樣原本普通的農產品,成為吸引游客的網紅形象——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奇跡’。”
他在筆記上記錄了三個關鍵詞:共創、共享、共議。
“這有點像大型真人游戲”
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時節。
4月8日在黟縣洪星鄉的茶園里,孔愛凱跟著茶農學采茶,手指頭被茶葉劃了好幾道小口子。“這些黃色的板有什么作用?”他指著漫山遍野的粘蟲板好奇地問。茶農大叔樂了:“這可是咱的‘黃板陣法’,物理防蟲還環保!”
在黟縣洪星鄉的茶園里,孔愛凱跟著茶農學采茶。
更讓他驚訝的是村里的“生態美超市”,一位頭發花白的大叔拎著一麻袋礦泉水瓶,居然換了一袋大包的洗衣粉!“生態積分換取生活用品,是環保機制的一部分。攢夠生態積分還能兌電水壺哩!”超市管理員的話讓孔愛凱眼睛發亮,他舉著手機拍了一段視頻,說:“積分兌換生活用品,這有點像大型真人游戲!我要把這個經驗宣傳到肯尼亞。”
傍晚時分,孔愛凱來到充滿東南亞風情的洪星鄉影視基地,鄉長陳輝自豪地向他介紹:“誠信勤勞是徽州人的傳統美德。我們通過信用積分的方式,將這一傳統和鄉村治理結合起來,既弘揚了傳統,又促進了鄉村綠色、可持續的發展。積分高的農戶還可以優先在茶廠、影視基地等地方工作,鄉里用這樣的激勵方式將鄉村治理變成全民參與的長久機制。”
“今天我采摘了一‘簍’鄉村治理樣本。”孔愛凱笑著說。
孔愛凱在筆記上認真寫道:“勤儉誠信的文化基因,已經轉化為鄉村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
隨后又增加了三個關鍵詞:傳承、轉化、發展。
“非洲鼓點配魚燈,是不是很搭?”
4月9日,世界文化遺產宏村古村落的春日,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香甜。宏村鎮鎮長盛茂存熱情地用英語歡迎孔愛凱的到來,他將一盞魚燈遞到孔愛凱手中,笑著說:“這條魚在宏村游了好幾百年了!”孔愛凱端詳著問:“能點亮嗎?”“當然,就像宏村的治理智慧,既要守護老底子,也要點亮新路子。”鎮長的回答一語雙關。
愛凱開心地問:“非洲鼓點配魚燈,是不是很搭?”
與鎮長的一番交流,讓孔愛凱對這座古村落有了更深的了解。趴在南湖書院的書桌上,孔愛凱認真記錄著:“宏村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獨具特色,魚燈,象征著年年有余,寄托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現在已成為景區的特色體驗,手藝人也成了網紅。宏村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引著世界,傳統文化和經濟發展融合在一起的治理智慧更是讓我深受啟發,值得我好好學習和思考。”
夜幕降臨,宏村燈火璀璨。跟著魚燈隊伍巡游時,孔愛凱播放著手機里的非洲鼓點音樂,游燈的隊伍跟著鼓點的節奏歡快地轉圈,孔愛凱很開心:“非洲鼓點配魚燈,是不是很搭?”孔愛凱告訴記者:“我能感覺到,這里的人很富裕,也很開心,這是由內而外的文化自信。”
當孔愛凱將手機鏡頭對準月沼中那彎皎潔的半月,他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遙遠的家鄉。他將手機首頁設置成魚燈和非洲鼓的拼貼畫,魚燈的金紅暖光與非洲鼓的棕褐紋路在月光下交織,恰似兩個古老文明在數字時代的擊掌相慶。
孔愛凱給宏村的關鍵詞是:開放、自信、包容。
孔愛凱喜歡和父母分享在中國的見聞,他感慨道:“黃山的新茶里藏著春天的氣息!我要讓父母嘗嘗‘中國春天的味道’。”當“中國的春天”在肯尼亞的茶杯中舒展,那是一個春天對另一個春天的奔赴,也是孔愛凱寫給故鄉無聲的家書。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