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22日,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安徽往前趕”調研式集中采訪團走進合肥。記者深入安徽樹突光學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先進計算中心、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等地,探尋合肥向“新”而行的“源代碼”。
堅持“長期主義”
日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刊登文章,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用于癌癥檢測的細胞級熒光導引成像技術,首次讓外科醫生在術中實時捕捉到細胞級圖像。
這一技術就來自于安徽樹突光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樹突精密”)自主研發的細胞級熒光導引技術。
該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勁宇告訴記者,他們團隊的研發始終著眼于“長期主義”,遇到秉持相同理念的合肥,真的是很幸運。
說起曾經面臨的巨大考驗,樹突精密CEO沈來全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從前。
彼時,公司曾因持續投入產品研發及臨床試驗,一度面臨資金周轉壓力。得知這一情況后,合肥市通過政策嫁接、資源導入、管理賦能等助力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相關銀行依托“貸投批量聯動”服務機制,聯合多家投資機構,提供了8000萬元資金支持,通過“股權+債權”組合方案,有效填補了公司“研發-市場”轉化期的資金缺口。
如今的合肥,一直在引導投融資機構要秉持“長期主義”,不緊盯企業的營收等數據,而是綜合考量,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長遠的發展預期上。
目前,樹突精密率先開發的以針式顯微鏡為基礎的術中手持顯微鏡EndoSCell®(安刀),已在華山醫院、華西醫院、協和醫院等國內頭部醫院開展多中心臨床試驗。自2023年以來,已累計完成2000余臺手術,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作為以科研起家的硬科技團隊,我們希望公司產品能被全球認可,更期待它能為患者減少病痛折磨。”沈來全說。
打造超級算力
近段時間,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古月有些忙碌,除了和量子領域相關企業保持密切接洽外,還與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內的多所全國高校科研團隊時刻保持著線上溝通。
這一切,都由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的“巢湖明月”所連接。
踏入“巢湖明月”核心區域,一座長、寬、高均十余米的淡藍色玻璃立方體格外引人注目。在其內部,1500臺先進算力服務器整齊排列,數萬張GPU卡有序運轉。
超級計算機究竟有多“超級”?合肥市大數據資產運營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井梅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這臺超級計算機每秒運算能力1.2億億次,若用人的工作量替代,如果每人每秒能做一次計算,全國14億多人要將近100天才能完成。
2024年,合肥市打造巢湖明月-合肥量超融合計算中心,作為全國首個實體化部署的量子計算和超級計算融合中心,它擁有“180+”量子比特超導技術路線和12量子比特離子阱技術路線量子計算資源。
全國最全多元性,國產化單一算力集群規模最大......有了穩居全國第一方陣的整體算力水平,接下來意欲何為?
王古月表示,未來不僅將在生物醫藥、金融、氣象三大領域打造示范性應用,還將與新能源車企合作,利用量子并行計算優化電池材料模擬流程,大大縮短研發周期。
如今的合肥,量子產業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83家、居全國首位。
人工智能產業,累計建成智能算力規模超7100P,算力總體規模居全國前列,集聚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813家。正如王古月所期待的那樣,“量超融合的終極目標,是讓算力像水和電一樣,無聲地成為支撐千行百業的牢固基石。”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