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入了解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以來脫貧戶及監測對象的生活現狀,2025年4月2日解民生之多艱隊滿懷熱情地前往鳳陽縣廟山村,開展了一場富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對廟山村的果蔬大棚扶貧基地、廟山村村委會、脫貧戶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社會調研。
圖為團隊成員在與基地負責人溝通 左昌玉攝
廟山村,這座位于鳳陽縣中都街道西部的村落,距離主城區僅5公里,交通便捷,土地肥沃,在水果蔬菜種植和銷售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村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合項目建設用地近120畝,精心打造了30畝“果蔬大棚”農業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成功建成果蔬大棚58座,規劃種植了西瓜、黃瓜、花皮酥瓜、番茄等多種優勢單品,構建了可持續的種養體系,不斷推動果蔬產業提質增效,同時向脫貧戶提供公益崗位。
調研團隊采用實地走訪、訪談詢問和實地參與等多種方式,力求全面、準確地了解該村的實際情況。在實地走訪中,團隊成員首先深入果蔬大棚,親眼目睹了生機勃勃的種植場景。果園負責人熱情地介紹道:“我們這個果園占地三十多畝,眼下這個季節,大棚中間種植著西瓜和香瓜,兩側則種滿了黃瓜。我們采用了‘搭架吊蔓’法種植黃瓜和香瓜,這種方法能讓香瓜更快地成熟,皮薄且香甜可口,同時黃瓜也能長得更加修長,充分利用了蔬菜大棚的空間;另一種則是傳統的‘地西瓜’種植方式。”
在訪談詢問中,團隊成員與果園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基地在帶動就業和經濟發展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果園負責人表示:“過去,蔬菜水果的銷售確實是個難題。但現在,在鎮政府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用心種植,努力提高產量。每當收獲季節來臨,就會有超市、村企、批發市場以及小商小販紛紛前來采購。我們的大棚每天都能采摘下三四千斤的瓜果蔬菜,預計整個果園的果蔬總產量將達到12.2萬斤,產值近12萬元。同時,每當果園需要種植和采摘時,我們都會雇傭附近的家庭較為貧困的村民來幫忙,這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果園的繁榮貢獻了力量。”
調研團隊以此契機,同該基地脫貧戶深入交流,了解到脫貧攻堅戰勝利以來,政府不撒手、不放手,筑牢底線,為他們提供穩定長期的公益崗位。為了更加具體了解到廟山村的貧困幫扶政策,團隊成員特地前往廟山村居民委員會,與專項工作人員以問卷訪談的形式進行溝通。
圖為團隊成員在與村委會專項負責人進行問卷訪談 張志攝
針對這些問題,調研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建議。一是要加大對鄉村的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同時,時刻關注脫貧戶與監測對象的生活狀況,各種扶貧政策保障落實,不放棄,不撒手。二是要加強政策宣傳和培訓,提高農民對政策的理解和認識,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加大對農業技術的培訓和推廣,提高農民的種植技能和管理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要優化種植結構,增加種植品種的多樣性,滿足市場需求。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品種,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時,創新宣傳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拓展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廟山村果蔬大棚扶貧基地作為鳳陽縣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項目,在帶動人口就業和經濟發展、種植種類多樣化、種植方法與設備先進以及銷售渠道等方面具有許多可借鑒之處。基地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不斷提高種植水平,創新營銷方式,為帶動當地待就業人口、幫扶貧困群眾、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強大活力。
通過此次活動,調研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脫貧攻堅戰相關政策和知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為解決農村問題、推動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未來,廟山村將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持續努力,不斷完善和發展果蔬產業,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加強與各方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鄉村振興事業取得更大的成就。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廟山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鄉村振興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此次活動不僅為廟山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機遇,也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農村、服務農村的平臺,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通訊員:張志 周永卿)
圖為團隊成員在與扶貧基地合影留念 張快樂攝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