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投入使用的馬鞍山黨校新校區(qū),窗明幾凈的大小教室內(nèi)陳列著38件黨建書法作品的作者潘曉冬,同時也是國畫作品被安徽博物院永久收藏的畫家。他傾情于安徽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以游者的身份、畫家的視角創(chuàng)作了《大美安徽•禮贊文旅》系列,讓我們跟隨畫家的視角,領(lǐng)略一下馬鞍山另一種別致的美。
畫家筆下不僅有耳熟能詳唯見長江天際流的采石磯,更有不為大眾熟悉的萬村千畝桃花、六衖村小石橋。潘曉冬了解馬鞍山是從小時候咀嚼第一塊父親出差帶回來的采石磯茶干開始的,后來本人出差和縣游歷了褒禪山華陽洞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真正觸發(fā)創(chuàng)作馬鞍山組圖激情的是在采石磯三元洞,在毗鄰長江的長廊里,看到一塊門楣石刻“坦坦”,感覺莫名其妙,當(dāng)穿過廊門,不經(jīng)意間回首看到“蕩蕩”門楣石刻時才恍然大悟!看著滾滾長江在眼前流過,聽著江水拍岸的濤聲,真正切切感受到“坦坦蕩蕩”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意識到馬鞍山是一處歷史人文積淀深不可測的存在......
細(xì)細(xì)品讀畫家的這些作品,并非是對馬鞍山景致簡單的傳移摹寫,而是作者用腳步丈量馬鞍山江河山川后有感而發(fā)的自然流露,寒來暑往、朝露夕陽、每一幀作品就像一首清新的小詩在宣紙上流淌......
千百年來,諸多名家在此云集星散,詩畫馬鞍山世代傳承,如今馬鞍山迎來有史以來最好的年代,長三角“白菜心”的特殊區(qū)位優(yōu)勢必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們,在這片生機(jī)勃勃、山水交融的天地間,每個人都能和畫家潘曉冬一樣,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歸宿......
潘曉冬畫作欣賞
《游褒禪山記》
《褒禪月色》
《唯見長江天際流》
《雨山夕陽紅》
《人間最美四月天》
《霜葉紅于二月花》
《泛舟大漁灘》
《十里桃花》
《瑞雪兆豐年》
《秋到青山滿樹金》
《六衖石頭橋》
《雨后雞籠山》
責(zé)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