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城市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安徽省、親臨合肥市,“養人”“創新”是被頻頻提到的關鍵詞。2022年,合肥市成為首批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市委常委會審議試點實施方案,讓青年工作機制更加健全、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全市上下開足馬力打造青年“科創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用城市的溫度烘托起青春的熱度,讓青年與城市在雙向奔赴中共同發展。
高校大學生參加“就業創業實踐”合肥行活動
鄉村振興領域青年在“青創會客廳”交流暢談、共話未來
在“科創之城”站C位
在位于新站高新區的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里,陣列仿真資深研究員郭瀟瀟正仔細檢測一塊屏幕的耐高溫、防撞擊、抗摔打等數據。一年前,這位東南大學物理學博士來到合肥市,加入維信諾。談及為何選擇來合肥市工作,郭瀟瀟直率地說:“這幾年,合肥市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的產業布局,為我們實現個人價值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空間。”對于越來越多選擇合肥市的科創青年來說,這里的科技創新不僅體現在平臺打造上,更體現在整個科創生態圈的培育和涵養上。
青年是思維最活躍、精力最旺盛、最具創新活力的群體。團合肥市委負責人介紹,該市堅持創新創優,打造青年創業“科創之城”,“科里科氣”的城市氣質成了該市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的最大底氣和最強優勢。
頂層謀劃科創布局。合肥市全力打造“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產業體系格局,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入選首批國家戰新產業集群。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共建新型研發機構42個,國家深空探測實驗室、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在肥落戶,全國首個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組建運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第二個獲建,國家實驗室首個掛牌。成立市委科創委,出臺《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設立“合肥科技創新日”,舉辦量子產業大會、全球科大人創新創業大賽、合肥市“三創”大賽等,悟空探秘、墨子傳信、九章計算、本源司南、祖沖之號等一批“從0到1”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相繼問世,合肥市穩居全國創新型城市十強、世界區域創新集群百強,營造出青年關注創新、支持創新、投身創新的濃厚氛圍。
創新驅動青春建功。啟動合肥市創業青年成長計劃,搭建產業協同、政企互聯的交流平臺,引導青年走在科技創新前列,著力將合肥市打造成青年“科創之城”。選樹青年創新先鋒,宣傳青年創新榜樣,激發動能潛能。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對接捕捉高校院所等可轉化科技成果1492項,推動成立企業279家。實施“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激勵措施,解決“卡脖子”難題,企業發榜522項,發榜金額14億元,激勵引導青年走在科技創新前列,并依托“青年文明號”“青年崗位能手”等“青”字號品牌建設,動員青年立足崗位創新創業,發動廣大青年在創新創業浪潮中站C位、上頭條。
政策發力引領發展。合肥市科創資源豐富,居2022年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8%、居全國大中城市第1位,并堅持把培養青年科技創新素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發揮合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優勢,加大重點實驗室等面向青年的開放力度,鼓勵青年企業家、青年科技團隊、青年工匠能手加強科研創新和技術攻關,在合肥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試點建設中當好生力軍。建設科大硅谷,一年來落地項目近200個,集聚種子、天使、PE、VC、并購全鏈條投資基金總規模1200億元。實施合肥市青年就業見習、夢創天使計劃、扶持創業資金等政策,持續深耕青年創業發展沃土。
為“活力之城”添動能
“很榮幸能擔任‘智匯合肥’青年志愿推介官,我將不遺余力地宣傳合肥市,讓更多的高校學子了解合肥市、走進合肥市、投身合肥市”。今年暑期,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湖南大學等6所高校的47名青年大學生在合肥市參加了青年學子來皖“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在活動總結座談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王曉雅等10名大學生被聘為“智匯合肥”青年志愿推介官。王曉雅介紹,為讓大學生體會到合肥市“科里科氣”“文里文氣”的城市特質,團市委在三周的時間內安排了追尋紅色記憶、追隨科創之光、追尋現代文化等三場主題活動。還安排了市(縣)兩級人才政策解讀、企業交流座談、知名校友分享等活動,讓大學生充分了解合肥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及人才發展環境。
近年來,合肥市堅持搭建平臺,打造青年云集“活力之城”。市委、市政府堅持黨管青年原則和青年優先發展理念,提前謀劃、規劃引領,把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總體規劃,將青年發展型城市融入全市發展布局,供給各類保障要素,締造青春活力之城。
優化服務保障,促進青年集聚合肥。打造青年服務陣地——青年之家184個,舉辦合肥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論壇,青年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形成 “米字型”高鐵網直達23個省會城市,通車里程和密度均居長三角城市首位,軌道交通里程達156千米,線網總客流近10億人次,成為全國綜合性交通樞紐。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聚力打造青年創新、青年云集和青年安居的服務體系和“一站式”服務平臺,精準服務保障青年來肥,京東方、維信諾、長鑫、晶合、蔚來、比亞迪、中創新航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合肥市,形成青年集聚“強磁場”。
搭建實踐網絡,打造青年實踐體系。聯合京東方、軌道交通等企業開設定向培養班,每年精準培養技術人才6000人。帶動青年積極融入城市發展,擴大青年學子職業體驗、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等工作覆蓋面,組織62支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306名返鄉實踐高校學子,征集1000余個企事業社會實踐崗位,傾力支持在肥高等院校發展,在肥60所高等院校畢業生留肥率近50%。
唱響品牌活動,厚植青年干事沃土。針對高校畢業生來肥就業,持續推出“招才引智高校行”“高校師生合肥行”“合肥請您來,20萬個崗位供您選”等品牌活動,實施單程車票免費、公交旅游免費、租賃住房免費等“三免”政策。創新“直播帶崗”“直播探場”等招聘模式,深入開展大學生社區實踐、高校暑期實習和社會實踐品牌,暢通青年來肥渠道?!叭f億合肥”城市影響力不斷擴大,“養人合肥”青年吸引力持續增強。2022年,合肥新招引高校畢業生超過30萬人,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增長16.9萬。
與“幸福之城”共成長
“對于青年,城市在發展布局上要給予更多機會,在激勵奮進上要給予更多回報,在保障措施上要給予更多配套”“要引導青年從埋頭苦干到抬頭實干,再到帶頭巧干,給青年發展提供更多平臺”“要進一步打造青年喜聞樂見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讓青年除了工作外能更為舒適地享受城市生活”......在去年9月召開的合肥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論壇上,青年代表暢所欲言,積極建言獻策、共話青年發展。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和城市互為貢獻者和受益者。合肥市堅持共建共享,打造青年安居的“幸福之城”。圍繞“引導青年、帶動青年、發展青年”,堅持弘揚時代新風,積極發動青年參與志愿服務、社會治理、城市融入等內容,讓青年成為展示合肥精神面貌的旗幟和城市形象的名片。
動員青年參與社會治理。圍繞全市空巢老人、殘疾青少年等群體需求,匯總在肥各高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青年志愿者資源清單,打造“群眾點單、組織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志愿服務模式。圍繞青少年法治宣傳、心理健康、安全自護、禁毒反詐等主題,深化推進“合青護航?快樂成長”行動,開展線下活動300余場,定制網絡視頻公開課和線上直播課50余期,覆蓋青少年20萬人次。
凝聚青年感受城市溫度。為滿足青年精神文化需求和空間新體驗,打造省內首個以青年為主題的田園項目——“青年創意田園”。 建成政府主導的城市閱讀空間“悅”書房110余個,形成集閱讀、活動、展示、休閑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15分鐘閱讀圈”,引領青年閱讀新風尚。建設全新合肥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規劃面積123畝打造集培訓教學、團隊活動、公共服務、研究咨詢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青少年兒童社會教育機構,以安徽省規模最大、華東地區較有影響力的全市青少年國際國內交流窗口服務青年。充分利用合肥市豐富的科技、生態、文化等資源,策劃“科技之旅”“生態之旅”等主題線路,策劃精品研學課程,全市57萬學子參加。
暢通青年發聲渠道。深入貫徹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推進共青團“一專一站兩聯”建設,建立“市級委員會+市級專委會+縣域團代表聯絡站+團代表專項小組”的工作體系,打通直接聯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深化開展“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深入了解青少年所急所盼,積極參與“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征集活動”,有效暢通青少年利益訴求表達渠道,通過兩會發聲,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發展提供有利政策建議。著力推動“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融入城市發展理念,讓青年與城市同頻共振、雙向奔赴、共同發展。
“青春心向黨 奮進新征程”省級示范宣講活動在肥舉辦
在肥就業大學生分享工作實習感悟
□通訊員殷秋艷、本報記者謝婷婷
責任編輯:丁亞東